飛舞的蒲公英

猶記得小學語文中的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這是一首詩歌,其中提到了蒲公英。“蒲公英媽媽準備了降落傘,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風吹過,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有些時候,這里的風卻是我們帶來的。像很多孩子一樣,兒時的我,也喜歡玩蒲公英,喜歡看蒲公英的花絮在空中輕舞飛揚的樣子。

蒲公英生長在山坡草地,溝渠路邊,春天開花,花呈球形,狀如燈籠,因而鄉親們又稱之為“燈籠花”,反而蒲公英這名字太過正式,連那些老輩人聽了都很陌生。到了秋冬季節交替,蒲公英的整個花冠由黃變白了,只要有風吹過,哪怕是些許的微風,那些種子都會義無反顧地離開母體,奔向新的棲息地。在來年春天,這些種子把一片片荒郊野嶺,變得朝氣蓬勃。

我們躡手躡腳地走過去,瞅準了,蹲下來,然后迅速地掐斷枯黃的莖稈,那種內心的喜悅真是難以言表。我們雙手輕握著那柔弱的莖稈,不敢出絲毫大氣,緩緩地走到高處,欣賞夠了,然后才對著花冠猛地吹口大氣。那些小小的降落傘,迫不及待地出發了,看著它們越飛越遠,一股成就感在我的心里油然而生。只吹一朵蒲公英肯定是不夠,只要發現哪里有蒲公英,我們就會邀上伙伴們玩個夠。到最后實在不愿用嘴吹了,我們就從家里找來蒲扇,對著那些蒲公英使勁地狂扇。剎那間,滿坡都是蒲公英的的小白傘,我們追逐著,奔跑著,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一般。

兒時的蒲公英,給我的童年時光帶來了諸多回憶。有時候,母親還從地里摘回蒲公英來做菜吃,那么它們又成了時令菜蔬。能吃的自然是嫩根和莖葉,最好是開花之前食用。像那些常見的野菜一樣,摘回家來在清水中稍微多浸泡一下,洗凈泥沙。然后燒開水加鹽巴,放入蒲公英焯水約半分鐘去苦味,撈出來,切成絲,加蒜末、醬油、醋、糖、辣油調味即可,這就是涼拌蒲公英了。這道菜味道很不錯,略苦而爽口。雖然有些苦味,但和苦瓜的苦有點不一樣。蒲公英洗凈后也可生吃,入口咀嚼,苦味過后有回甜,需細細品味。

蒲公英又名黃花地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常用中藥材,其營養成分極為豐富。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蒲公英有“烏須發,壯筋骨”的作用。蒲公英性寒、味甘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濕退黃之功效,是草中的真英雄!

“小草芳菲獨自妍,繡茵流翠悄無喧。相思脈脈娟娟意,絮舞春風花滿天。”蒲公英雖然看似平凡,可是在詩人和畫家的筆下,卻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張力。蒲公英藥食兩用,還可觀賞,真是大地的舞者,我愛蒲公英!(四川綿竹 彭忠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