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醫派的發展

姜德友 常存庫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龍江醫派是近現代我國北疆新崛起的中醫學術流派,是黑龍江省獨特的歷史、文化、經濟、地理等諸多因素作用逐漸形成的,有鮮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學術流派,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薪火相傳,不斷創新,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和臨證風格。

據西清《黑龍江外紀》所載,明代以前,滿、達呼爾等部族以薩瑪(又做薩滿)為醫。黑龍江省中醫興盛于清季中葉。清初,內地戍黑龍江者甚眾,康乾時大興文字獄,一大批讀書世家即流人流寓本省,又絕仕進,遂延醫授學。另有流民、移民等,均對黑龍江省文化、醫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自清至20世紀30年代的黑龍江省中醫學分為五派:一是龍沙派,二是松濱派,三是呼蘭派,四是匯通派,五是三大山派。

30年代初,上海中國醫學院首屆畢業生高仲山來哈爾濱創業。他遍訪結識了左云亭、劉巧合、安子明、安世澤、高香巖、王子良等中醫名宿,于1937年成立了中醫學術團體“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并被推選為會長。1941年,他又成立濱江省漢醫會,創辦“哈爾濱漢醫學講習會”,培養出五百余名水平較高的中醫,為全國輸送了大批優秀中醫人才。與此同時,他還先后創辦了《哈爾濱漢醫學月刊》、《濱江省漢醫學月刊》,在艱苦的條件下奏響了時代的強音,挺起了中醫人不屈的脊梁。他們維護著偽滿地區民眾的健康,又使風雨飄搖的中醫學在偽滿政權下發揚光大,吹響了龍江中醫前進的號角。

1945年,高仲山被推選為新成立的哈爾濱市國醫學會會長,他組織國醫學會會員與西醫抗疫功勛伍連德,成功地防治了日本731細菌部隊制造的傷寒鼠疫等烈性傳染病在哈爾濱地區的傳播。其后,高仲山先后創立了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校、牡丹江衛生學校、黑龍江省中醫學校,為創立黑龍江省中醫藥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礎。1959年3月17日由黑龍江省中醫學校、黑龍江省哈爾濱第一衛生學校、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及黑龍江省立醫院4個單位合并起來成立了黑龍江省衛生干部進修學院。同年,黑龍江省政府和中共黑龍江省委決定委派衛生廳廳長羅恕、副廳長高仲山等人在黑龍江衛生干部進修學院的基礎上創建黑龍江中醫學院,高仲山負責具體事務,擔任副院長。這標志著黑龍江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正式開始。

高仲山多次到全省各地“訪賢”,匯集凝聚全省中醫界之精英,逐漸形成新時代的黑龍江名中醫群體,包括于盈科、馬驥、于瀛濤等。他們在黑龍江省特有的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在動蕩不安、不斷更迭的歷史條件下,互相擷取交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骨傷科、針灸科等,各成體系,各有學術經驗特點,并有論著傳世,蘊成了氣質獨特的龍江醫派,而高仲山被尊為黑龍江四大名醫之首和龍江中醫之領袖。

龍江醫派體現了地域性、學術性、繼承性、輻射性、群體性等特點。龍江醫派的形成與發展是黑龍江中醫藥學說理論產生和創新的土壤,是黑龍江省中醫藥人才培養與成長的核心動力,是傳播黑龍江中醫學術的主體力量。

2010年,正值高仲山先生百年華誕之際,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組織編寫了龍江醫派系列叢書之開山之作----《龍江醫派創始人高仲山學術經驗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對龍江醫派學術體系的首次整理和挖掘,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同志在本書序中評價此項工作謂:“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藥的理論和實踐,具有鮮明的學術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學術地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