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過后防大疫

賀雄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入夏以來,我國南方部分省區連續遭受強降雨襲擊,災情十分嚴重。據氣象部門預測,受災地區近期還將面臨強降雨氣候。我們在為受災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感到擔憂的同時,還需關注災區在洪水退去后的傳染病防控。

自然災害對人類構成威脅的主要方式,是破壞人們的生存環境:水源被污染,食物供不上,安置條件一般也相對擁擠,生活垃圾和糞便因為難以進行無害化處理,反過來進一步污染環境。受災群眾的飲水安全、食品安全均得不到保障,也為傳染病的傳播和蔓延提供了便利條件。

洪水襲來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內澇;積水退后,大家忙著洗刷被積水浸泡過的衣物,屋外堆放著各種被泡濕的物品和垃圾。因為,災后污染容易滋生各種細菌,通過這種途徑傳播,易使各種傳染性疾病流行。因此,在做好安置環境的衛生保障之外,確保災后無大疫的另一關鍵是及早發現疫情苗頭,并及時采取控制措施。而此時災區的傳染病報告體系可能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需要衛生系統增派人力開展主動搜索,及時發現隱患并組織處置。此外,加強健康教育,為受災群眾提供正確的、實用的防病知識和信息,讓群眾參與其中,就會得到更好的防疫效果。

在大家既往看到的災后防疫報道中,衛生防疫人員的作用就是“噴灑”藥物。這其實是一種誤導,總讓人覺得只要“噴了藥”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疾控工作者在災后防疫工作中首先要了解災區的自然條件、既往傳染病的主要病種及流行水平;昆蟲等病媒生物的種類及其密度等,在此基礎上根據受災地區的實際條件重建疾病監測系統,并收集不同病種和病原體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及時調整防控策略,以保障受災群眾的生命安全。即使是“噴藥”,也并非簡單,既要消除環境中有害物質或蚊蟲滋生的條件,同時還應不給環境帶來新的污染。這其中至少包含藥品的選擇、濃度的確定等,噴灑方法也有科學要求,包括何時噴、如何噴等。

在此,介紹一些洪澇災害后的防病常識:

洪水過后,要及時清除室內外淤泥、垃圾、積水,搞好環境衛生,防止蚊蠅滋生;要積極開展消毒、殺蟲、滅鼠工作,預防疾病發生和蔓延。

要開門、開窗、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預防呼吸道傳染病。

清理和保護飲用水水源,確保飲用水安全。喝開水,不喝生水。

漱口以及洗瓜果、蔬菜和餐具、廚具的水要衛生,使用經消毒處理的水。

食物要煮熟、煮透后及時食用,不要生吃;不要食用被洪水浸泡過的食物。

不食用被洪水淹死的家禽家畜,死禽、畜要深埋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不食用來源不明、無明確廠名廠址、過期以及標志不清的食品。

渾濁的水須經過濾、沉淀及消毒處理后再使用。

不采集、不食用野菇等野生植物。

救災疲勞后要注意休息,注意個人衛生。

要防中暑、防受涼、防蚊蟲叮咬。

不要隨地大小便;不要亂扔垃圾。

清理淤泥、積水時,要避免長時間裸腳接觸淤泥、污水,防止皮膚病。

生病要及時就醫。發現傳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的疾病患者,要及時向當地衛生院、疾控部門報告。消毒、除蟲、滅鼠方法向當地衛生院、疾控機構咨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