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許多中醫工作者為發展中醫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在這些科研的成果(或曰結論)中,有些對中醫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有許多的“成果”幾成畫餅,未能納入中醫之腹,自然對中醫的發展起不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原因何在?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對中醫的科研特點不夠明確、科研思路不夠清晰、科研模式不夠妥當造成的。為此,謹作如下探討,以與同道共商。
一、明確中西醫區別,修正科研模式
1、莫種不能吃的“果” 中醫科研的基本目的就是為發展中醫服務。如果某一項科研成果不能服務于中醫而只是對西醫有意義,那么,這種科研應該稱之為西醫的科研成果;如果這種科研是以其它科學方法為基礎和歸宿來研究中醫的,那么,這種科研成果也不能算中醫的科研成果。因為這些科研工作或許是必要的(或重要的),但對于中醫自身的提高來說,則可能是不重要的甚至是沒作用的。真正的中醫科研成果應該著眼于中醫的提高和發展并能起到相應的作用。
2、莫把西醫作“規范” 以現代科技為基礎的西醫如今已經得到巨大的發展。人們習慣于將今昔進行對比,自然會對其產生“日漸先進”、“不斷進步”的印象。這種印象本無可厚非。但如果由此印象出發,簡單地把中醫拿來比照,從而覺得中醫“落后”,應該以西醫為模式并生搬硬套西醫的科研方法,這就陷入了思維的誤區。因為中醫的大部分經典理論是經過了反復的臨床實踐檢驗的,而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雖然這些理論較之西醫“古”了點兒,但因為她貼近臨床、貼切實際,不唯“古而不老”,卻常常顯示出許多認識上的“超前性”。在中醫的典籍中,自古至今一直存在著許多西醫或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這類東西的一部分曾在歷史上受到過否定和批評,而這些否定和批評后來又被證明是錯誤的。歷史的教訓更可以使我們堅信她的超前性。這些無法解釋、當然更無法規范的東西很可能就是中醫的“寶”之所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放眼將來,則西醫也罷,現代科學也罷,都是幼稚的,其自身所包含的現在看來很先進的東西,將來很有可能變為落后的、不正確的、被淘汰的對象;如今被奉行著的規范,將來很可能被修改。如果我們草率地把現代的大部分規范拿來“規范”中醫,忽視了中醫有認識上的“超前性”的特點,則“棄甘旨而就粗糲”之事,在所難免。
二、夯實科研基礎,循宗發展中醫
既然中醫的科研不能照搬西醫的規范并應著眼于自身的發展,那么她的科研應該怎樣搞呢?數千年的中醫發展史給了我們良好的借鑒。
1、以臨床為陣地,以扎實而雄厚的中醫知識為基石,寓發展于繼承之中 古代雖無科研之說,但不乏科研之實。歷代幾乎所有著名醫家都對中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使之得到了發展。盡管他們的著眼點不同,研究領域各有側重,但以下幾點是相同的:第一,他們都重視臨床實踐。第二,他們都有扎實的中醫根底。正是因為他們繼承得好,才為中醫的發展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2、環境加努力,孕育了中醫的新成果 漢代傷寒的大流行,給眾多的醫家造就了充裕的實踐條件。同時,人群的大量死亡,給他們以壓力和動力,促使他們“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殫精竭慮,在臨床上摸索有效的治療方法。于是,張仲景那樣的醫家便應運而生,中醫學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歷史告訴我們:發展中醫要有一定的環境基礎,并有賴于廣大中醫工作者的努力奮斗。作為一個中醫師,應有一種知難而進、鍥而不舍的精神,如果一遇難證頑疾,旋即改弦更張,棄中取西,是不會在中醫事業上大有作為的。
三、堅持四項原則,明確科研特色
參照歷史的經驗,搞科研以求發展中醫,應當遵循哪些原則呢?
1、自主性原則 堅定不移地按照中醫的方法論進行研究,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能用西醫的研究方法代替中醫的研究方法,不能以現代科學為尺度去度量中醫而定取舍。因為這些貌似古老、抽象、深奧、圓活的理論在一個真正的中醫手里就是得心應手的利器。正是由于西醫對這些疾病認識得還不正確、不充分,尚有待于來日的發現和修正,相比之下,倒是中醫對這些疾病的認識尚高一籌。
2、整體性原則 中醫用綜合的方法對人進行整體觀察,這就決定了那種抽取一點、分析研究的方法不適用于她。因而,衡量中醫發展與否,不能以微觀程度為標準。使用電子顯微鏡把中醫微觀到超分子水平,不等于中醫水平的提高,反倒讓人覺得:中醫是跟在西醫屁股后面跑,畢竟西醫先進。事實上,宏觀把握、總體分析才是中醫的精髓,也是臨床的根本著眼點。只有宏觀把握準了,才有望治得準、療效高。
3、特異性原則 中醫非常重視整體,決不是輕視個體之間的差異。強調因人治宜,在基本理論的指導下,準確把握個體的特點,這是治療獲效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方病相對”的做法,雖有時獲效、部分獲效,但由于準確性較差,面對隨時變化、因人而異的復雜病情,必定難獲高效。若過分推崇這類成果,把它奉為尖端,未免獎賞太過。中醫決非不講共性,其整體觀念及經典中的主要內容都著重講共性。但共性通常是原則,是“理”不是“器”。先賢們也給我們擬了許多方劑,但主要是在示人以規矩,能悟出其組方之理并能靈活而巧妙地化裁,才算得其真諦。從這個意義上說,許多以臨床報導形式出現的科研論文,其意義主要在于通過方藥示人以“理”。一個有經驗的中醫讀者也主要著眼于此,如果照搬方藥而不究其理,療效難與作者匹敵。時下埋怨中醫臨床報道不能重復的聲音不少,對此我們應予分析:“假貨水貨”難保沒有,但應強調,我們不能希望簡單重復,因為中醫隨不同時間、地域、個體而治療有所不同。這不同于西醫:一旦發明治療某病的新藥,眾醫皆可照說明對病而用之。
4、多維性原則 世界是復雜的,不可能用一種科學理論把它的各個角度全部囊括;人體也是復雜的,也不可能用一種醫學理論囊括。不僅西醫不能代替中醫,中醫內部的一種理論也不能代替另一種理論。張仲景按六經理論治療傷寒,葉天士按衛氣營血理論治療溫病,理論不同但療效均佳。時代不同,疾病各異,中醫辨證施治也應在繼承的基礎上循宗而發展、創新。當今一系列新疾病譜已經給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每一個中醫工作者理應漚心瀝血,對其深入研究,勤奮實踐,發掘加創新,形成適用于現代病、疑難病、流行病的新辨證論治體系。
四、拓寬三大領域,把住五大關鍵
中醫的主要應用領域包括:疾病的治療、群體的保健、對其它學科的指導。拓寬這三大領域的任務是巨大的。在疾病的治療方面,眾多的疑難病、現代病、流行病、老年病、危急重癥有待我們去研究,以冀提出系統而有效的治療措施。為達此目的,一方面,我們應當進行研究和總結,謀求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從而形成系統性理論,獲得較大突破。在群體的保健方面,我們應當將中醫的養生學說、運氣學說、體質學說有機結合,使之條理化,并結合時代特點、社會特點、個體體質特點,針對性地為每一個人制訂適宜的、從飲食到作息、從鍛煉到調養精神全方位的保健計劃。由于中醫內凝集了生物、醫學、哲學、天文、地理、氣象等眾多學科的精義,因而她的價值決不僅僅限于醫學,我們還應注意發現她在其它學科領域里的價值,使中醫對其它學科發揮指導作用。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認為治病有五難:辨疾、治疾、飲藥、處方、別藥。用現代的話來說,分析和診斷疾病、決定治療方法與步驟、中藥的劑型與使用方法、方劑的配伍與應用、對中藥的認識和理論以及新的發現(這些認識、理解和發現應以中醫理論為出發點和歸宿),這五個方面是決定療效的關鍵。由于中醫科研的目的在于提高中醫的水平,而水平的提高最終要看實效,所以,這五個方面也正是中醫科研的五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