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骨質疏松年輕時就要攢骨本

10月20日是“國際骨質疏松日”,而對于骨質疏松癥,許多人并沒有足夠的認識。人們通常都認為,人如果老了,身高自然會比年輕時要矮,背駝或時不時地腰酸背痛也是很正常的老齡現象,而這有可能是骨質疏松帶來的后果。我們身體的骨骼也像其他身體器官一樣是有生命的,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地重復著破壞與重建的過程,只是隨著年齡段的不同,其速度和變化程度也有所不同。要想年老時骨骼不那么脆弱,就要從年輕時開始攢夠“骨本”。

骨質疏松患者一旦跌倒很容易骨折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逐漸老化,骨的新陳代謝功能也會減慢,骨骼組織的鈣質會漸漸流失,如果骨質減少的速度過快,骨質密度降低使骨質變得脆弱和容易折斷就是“骨質疏松癥”。據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骨質疏松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孟迅吾教授介紹,有調查顯示,骨質疏松在歐美婦女一生中的發生率為30%,男性為12%,絕經后婦女和70歲以上的人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率最高。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骨質疏松癥患者也在增多。

骨質疏松癥在平時基本可以不表現出任何癥狀,較隱蔽,但有骨質疏松的人一旦跌倒很容易發生骨折,有時甚至輕輕一碰、一扭的輕微損傷都會令骨質疏松患者發生骨折。骨折后如果沒接受適當治療,輕的可能常常疼痛,重的會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和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有數據顯示,45歲以上骨折患者中75%的骨折與骨質疏松癥有關。

骨質疏松性骨折主要發生于胸椎、腰椎、髖部及前臂。5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15%-17%有椎體壓縮性骨折,不僅影響身高而且還會腰疼,有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以為是人老了就“縮”了,其實并不如此。而髖部骨折是最嚴重的,因為髖部骨折會引起各種并發癥,比如: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在發生髖部骨折的患者一年內因并發癥致死的有20%,50%發生功能性障礙。

測骨密度是診斷骨質疏松程度的有效手段

據北京醫院骨外科主任醫師黃公怡教授介紹,骨質疏松癥一類是原發性骨質疏松,包括有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和停經后骨質疏松癥。高危人群是絕經后婦女和70以上的老人,50歲以上的人有50%的機會得骨質疏松,每增加5歲,患病危險就會增加1倍,老年性骨質疏松對老年人算是常見病,女性發生率高于男性。以前患骨質疏松的病人80%是45歲以上的女性。另一類是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是由于許多其他疾病引致的結果,例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肝病、腎病、腸道鈣吸收不良、服用類固醇等藥物引起。

對于骨質疏松癥,人們在認識上還有很大差距,甚至連有的醫生都對此缺乏足夠的重視。現在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重要手段是對骨密度的測定,人們在發生骨折后,患者總是滿足于外科處理是否有效,有的醫生也會忽略患者的骨密度檢查,但即便是經醫生建議骨折患者進行骨質疏松癥治療的人也只有不足20%的人能堅持。

預防勝于治療,年輕時多“存”鈣

骨質疏松是一種自然的現象,趁年輕時開始做好預防措施,增加骨量儲備,阻止鈣質繼續流失,將來年紀大時,骨質疏松的程度可大大減輕。因為鈣和骨骼形成密切相關,所以提出了“鈣儲存”的概念。健康人在20-30歲時,身體達到骨量貯存的峰值,是成骨的高峰時期,也就是說體內的骨鈣存量最大;但從30歲起至50歲,人體內的鈣存量就會平穩下降,而在50歲之后則陡然下降,到了70多歲,如果骨鈣流失增多而鈣存量過低就會發生骨質疏松。

均衡營養、適度鍛煉可預防骨質疏松

豐富的飲食中要含有充分的鈣質、維生素D以及其他養分,鈣和維生素D是增加和保持骨質量不可或缺的基本營養成分。而蛋白質及其他養分如:磷、鈉、鎂等礦物質也在維持骨骼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

提高鈣的吸收量就要選擇含鈣豐富的食物,對于成年人來說,每天建議的鈣攝取量是800毫克。可以在三餐中有意識地多加牛奶及其他乳制品。還可多吃海產類、蝦米、西蘭花、綠葉蔬菜、果仁及干果類等,也可從豬肉、雞蛋、豆類、魚等攝取養分,要避免太多肉類和鹽,因為過多蛋白質和鹽會加速鈣的流失。

如果你沒有從飲食中得到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便可以適量服用鈣劑及補充維生素D,尤其是停經后的婦女。在補鈣產品中,使用最多的是碳酸鈣,但碳酸鈣不適宜于胃酸缺乏的病人服用。而枸櫞酸鈣等有機酸鈣,盡管鈣含量較低,但比碳酸鈣易溶解,適于胃酸缺乏的病人。磷酸鈣不易溶解,不適于慢性腎衰的病人。對于腎功能不全或需要限制某種營養素攝入的人選擇時更要謹慎。

運動可使全身和骨骼的血液循環明顯加快,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對骨骼有直接刺激作用,這些都能阻止和減慢骨質疏松的進程。輕度骨質疏松病人可選擇跑步、打拳、游泳及球類運動等。較嚴重的人可選擇活動量小,以身體上下運動為主的項目,如原地踏步、行走、慢跑等。病情嚴重者做適當的肌肉收縮活動,如活動肩、肘、腕、手指、踝及膝部等關節抗阻力的伸屈運動,也能達到運動的目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