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醫理論要遵循四原則

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的滯后制約著中醫的發展。筆者深入思考影響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的因素后,認為發展中醫藥基礎理論應堅持以下四個方面。

創新——遵循科學發展的規律

《現代教育報》特約記者、北大哲學系郝光明先生歷時3個月,行程數千里,先后采訪了為數不少的老中青三代中醫人,并在《中醫藥學刊》撰文認為:現在中醫界的科研工作并沒有真正發展中醫。筆者認為這種結論過于悲觀,但他道出了中醫發展緩慢這個嚴峻的事實。

回望50年來中醫發展的歷程,比較其他生命學科,中醫發展的速度的確緩慢。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的滯后最終必然制約中醫臨床的發展。有人認為,《內經》醫學理論早就從宏觀上勾勒出了現代醫學模式的全部構架,現代醫學的發展都可以從《內經》中找到依據,中醫理論代表著未來醫學科學的發展方向,毋須創新發展。

中醫理論是在中醫臨床所開辟的世界中突出的一種高級的文明形式。它從多種臨證經驗和技術中吸取營養,并指導它們。幾千年來中華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歷史也是中醫理論產生發展的歷史,醫學理論隨著醫療實踐而發展變化。從《內經》理論到金元醫家的學術爭鳴,從傷寒理論到溫病辨證等等,中醫理論在櫛風沐雨中發展前行。先人在科學不發達的背景下尚且有“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變思想,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僅憑熱愛的情懷、樸素的情感視現有中醫理論為神圣至尊,顯然違背了懷疑和批判的科學精神。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學者不僅要具備睿智清醒的頭腦、腳踏實地的作風,還需要豁達從容的心態,海納百川的胸懷,不斷地發展學術,創新理論。

修正——不以“尋根”文飾缺陷和錯誤

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意味著不斷地否定,但長期以來,我們忽視否定,導致中醫學的種種危機:觀念僵化、知識陳舊,概念過時,甚至理論錯誤。如心主神是《內經》以來主流醫學的重要思想,這種錯位認識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實際上,內經作者曾有過“或以腦髓為臟……或以為腑”的爭論,發出“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的感嘆!心主神志理論的提出,是大膽的推測,也是不能窮究人體之秘的無奈。中醫學在對腦有相當的認識以后,陷入深深的矛盾沖突:新的發現與傳統的理法方藥不能對接,無法自圓其說。對于尊古賤今的中醫人來說,無力打破已定型的臟象及藥物歸經理論,便以緊急的心理防御機制應對來自外界和自身的挑戰,以“尋根”文飾缺陷和錯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陰陽五行全面引入確立的四時五臟陰陽藏象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人們對人體器官的深入認識,阻礙了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分化——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

實現學科分化,催生出新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群。學科分化不僅是因為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具有豐富的內涵,而且更是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科分化是科學進步的主要途徑和標志,也是時代的要求。隨著對人體認識的深入,要求個體化的診療方案。由于中醫體質學說在個體化預防治療和保健方面的優越性,體質學說已在《中醫基礎理論》教科書中單列章節,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開始認識到體質在健康與疾病中的權重,中醫體質學應運而生,并在指導臨床中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存壓力明顯加大,心理波瀾和情緒沖突逐漸增多,心理疾患及心身疾病在疾病譜中所占的比重愈來愈沉重。要求對情緒在生命活動和疾病過程中的作用和作用機理進行深入研究并做出系統回答,而中醫七情學說蘊含豐富的七情致病理論及治療經驗,中醫情志學應這一時代要求呼之欲出。另據WHO公布:每個人的健康與長壽,7%取決于自然環境(如氣候),8%取決于醫療條件,10%取決于社會環境,15%取決于遺傳因素,60%取決于生活方式。祖國醫學中蘊含許多行為方式的經典論述,中醫養生康復需要分化出來。這些學科都應該從中醫基礎理論這個二級學科中分化出來。無疑,中醫體質學、中醫情志學、中醫養生康復學等理論體系的構建,為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與應用拓展新的學術領域,搭建更為廣闊的技術平臺,對于促進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中醫預防醫學、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和實現多學科交融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深化——實現描述性理論向闡明性理論的飛躍

中醫理論迄今尚是未擺脫自然哲學形態的直觀描述性理論假說。如對病機的闡發,盡管內科有風癆膨膈,婦科有經帶胎產,兒科有麻痘驚疳的不同,但對不同病證的具體機制,僅是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相同的病因演繹成雷同的機理,如果說對臨床有指導作用的話,它只是指出了模糊的探視方向,給人們留下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認識不同,以純思辨的解釋代替具體疾病的科學分析,造就了“咋說都有理”,空泛而缺乏具體意義的思辨格局。

如七情學說的現代研究僅限于在傳統理論七情框架中打轉轉,很難超越或大幅度提升現有的研究水平。中醫情志理論要發展,就必須把視野投向《內經》之外、中醫學之外更廣闊的領域,引入新的科學方法,吸納現代情緒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等先進的科學理論和知識,構建新的情志理論,糾正目前對七情豐富內涵的膚淺理解和外延的隨意擴大,厘清情志的概念,情志的本質、強度、種類,情志學說反映的對象,各種情志的啟動、表達、識別、測量、評價,情志在心理結構中的地位及與其他心理活動的關系,各種情志的共同之處,每種分立情志的本質特征,情緒的生理喚醒模式及個體差異的影響,情志與臟腑的關系,情志作用于臟腑的方式及損傷臟腑的規律是什么?不同情志有無傷臟規律?若無,說明各種不同的情緒沒有生理喚醒的特異化模式,應廢除五志傷五臟的一一對應關系的表述。若有,呈現什么規律?是不是五志與五臟一一對應關系,或是其它更復雜的關系?如一種情志傷及多臟或多種情志交織共傷一臟或多臟,或多情交織共同致病首先傷肝?情志是復雜的巨系統,又具有明顯的主觀色調,一味追求簡單、清晰、明了的線性結論,有可能迷失理性和求真的科學原則。需要在現有科學事實基礎上提出假說,并經科學實驗的逐步檢驗,一步步進行深入、系統的科學研究,不斷積累資料,依據科學研究中的新發現及時做出理論上的新概括。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中醫西化,我們應該從中醫的理論和實踐出發,光大中醫合理內核,充分吸收中醫系統、整體、辨證的精髓,逐步實現由描述性理論(假說)向闡明性理論的飛躍,使中醫基礎理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理論,這是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的最終目標。(河南中醫學院 詹向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