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迎來50華誕

北京中醫藥大學是我國最早成立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是惟一一所教育部直屬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也是惟一一所進入國家“九五”、“十五”“211工程”兩期建設的高等中醫藥院校。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主持下,經國務院批準,北京、上海、廣州、成都4所中醫學院同時建立,以此為標志,開創了現代高等中醫藥教育的新紀元。時至今日,北京中醫藥大學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征程,可以說,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歷程見證著新中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建立、發展、壯大的歷史。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半個世紀的征程中,有4個年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北京中醫藥大學4個跨越式發展的歷史轉折點。

——1960年,北京中醫學院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高等院校,走在了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發展的前列。

——1993年,北京中醫學院正式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學校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辦學的綜合實力進一步提高。

——1996年,北京中醫藥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行列,學校的學術地位和辦學層次進一步提升。

——2000年,原北京中醫藥大學與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并,組成了新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學校的辦學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半個世紀以來,北京中醫藥大學歷經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學校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為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促進中醫藥科技和學術進步,擴大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學校實現了“4個歷史性的飛躍”。

辦學規模和辦學效益的飛躍

到目前為止,學校各類在校生達到18165名,與建校初相比,增長了160多倍,其中外國留學生和臺港澳學生比例居全國高校前列。逐步建立起了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主體,多層次、多形式辦學的完整教育體系,醫、藥、針、管、護多專業協調發展,專科、本科、本碩連讀、碩士、博士、博士后多層次培養人才,全日制學歷教育、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對外教育等多類型辦學,形成了以人才培養高層次、教育教學國際化為發展方向的鮮明辦學特色。50年來,已為國家培養了高級中醫藥人才30000余名,為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各類中醫藥人才13000余名。

學科建設和基地建設的飛躍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的國家級重點學科由原來的1個發展到現在的6個,并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0個,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9個。該校還是全國中醫藥院校中最早建立博士學科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現有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3個一級學科均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同時全面覆蓋各二級學科,囊括了1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包括管理科學在內的19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建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科學研究和學術建設的飛躍

學校堅持“面向社會,注重基礎,加強應用,促進聯合”和“立足繼承,重在創新,發展中醫藥學術”的指導思想,科學研究以中醫藥基礎理論創新性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為主攻方向,取得了顯著成效。僅“十五”期間,學校共獲科研項目578項,獲得科研經費11242萬元,獲“973”首席科學家項目1項,承擔國家“973”、“863”課題24項,承擔國家“十五”攻關課題27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7項,承擔其他國家級科研項目6項、省部級課題266項。此外,學校還建有國家大學科技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醫藥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以及多種形式的聯合共建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科研層次和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國際化進程的飛躍

推進辦學的國際化,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業已具備的優勢和著力打造的亮點。僅最近10余年來,學校就先后與1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0多個大型合作項目,與境外32所正規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系。從1996年起,與英國Middlesex大學合作,首次在境外開辦了中醫學本科學歷教育。在德國創辦的魁茨汀醫院已成為對外醫療合作的范例,得到德國政府、我國衛生部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充分肯定。

多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還著力突出3個辦學特色:一是以造就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努力構建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主體的教育體系;二是以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努力打造優勢突出、覆蓋面廣的重點學科體系;三是以擴大辦學的通用性、開放性為著眼點,努力推進學校的國際化進程。

歷經50年錘煉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提出到2020年把學校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一流中醫藥大學的宏偉目標,他們正乘風破浪,揚帆奮進!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