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一般無害市民無須恐慌

瘦肉精、阜陽奶粉、福壽螺剛走,蘇丹紅IV號染成的河北紅心鴨蛋、“嗑藥”的多寶魚和在香港檢測出含有孔雀石綠的桂花魚,又被貼上了“致癌”的標簽。一時間,鴨蛋和魚類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禁忌品”。對此,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毒理學會、中國工程院的有關專家指出:動不動就把“致癌”的帽子亂扣是不科學的,市民無需被所謂的“致癌說”嚇倒。

說致癌過于草率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助理、博士生導師黃健始教授說,癌癥的發生首先是啟動,然后是生長,最后是對人體產生影響。目前所謂的“某食品致癌說”屬于啟動因素,通常是某種物質在動物實驗中具有可致癌性,而在實驗中動物的攝入量比正常人的實際攝入量要高出千萬倍。

“癌癥不是一種病,是一類病,包括50多種,不能簡單地說致癌都與食品有關;例如宮頸癌,和不健康性生活有關,而和飲食毫無關系。事實上,幾乎所有癌癥50%%以上誘因都來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響”,黃健始說,“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人類的認識深化,導致所謂的‘可能致癌物’無處不在。有關部門警示的主要意義在于提示消費者注意,確保市民的知情權,并盡量少接觸,但市民無需草木皆兵。”

微攝入不會構成危害

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所有關負責人表示,被檢出含硝基呋喃的多寶魚,市民至少每天要食用300條以上才可能引起危害。而對于“河北的紅心鴨蛋”,每天至少要吃1000只以上,才可能對健康產生明顯影響。

中國毒理學會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喬傳令博士指出,媒體上曾報道硝基呋喃等藥物可能會誘發癌癥,但應當明確的是“含有致癌物質的食品”和“致癌食品”并非同一概念,因為對機體產生危害需要有一個劑量上的積蓄過程,只有在長期攝入危害物質的情況下才可能對機體產生危害,偶爾微量的攝入一般不會對機體產生危害。

喬傳令說:“有些能夠誘發癌癥的物質,少量但長期食用,對有些易感人群也可以起到誘發的作用。這就是能不能誘發癌癥和個體的生活方式有關,平時我們的膳食中也有很多抑癌物質,只要搭配合理就可以了。”

談到消費者最擔心發生的諸如蘇丹紅、硝基呋喃等化學性污染事件時,喬傳令說:“人們日常食用的烤串和烤鴨皮等許多烤炸類的食物對身體的傷害都要遠遠大于放入蘇丹紅的番茄醬。對于化學性污染的不正確認識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消費者不應一味恐慌

“現在許多消費者都要求食品‘零’風險。我們可以接受坐車的風險,對食品安全的任何風險卻都接受不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消費者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從科學的角度看,世界上沒有零風險的食品,除非你生活在真空中。況且,少量的細菌是對人類有益的。”面對一味追求“零”風險的一些消費群體,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實在沒這個必要。

陳君石說,科學家和企業僅僅能將風險降低到一定的水平,是遠遠達不到零風險的。因此,某類食品發生安全性問題時,公眾馬上對食品消費產生恐懼,表現出不成熟的消費心理。

專家們一致認為,發現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因此,面對問題食品,消費者應該有著清醒的科學認識,沒必要一味地恐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