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養生法之探究

腹常旋、肛常提:“腹常旋、肛常提”是我國古代流傳的一種保健方法,乾隆也非常推崇這種方法,并將其歸入他的養生歌訣。其實早在隋代名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明代李梃的《醫學入門》中已有這方面的介紹,因其應用簡便、經濟,平穩可靠,所以古今養生家對此均十分重視。

祖國醫學認為,腹部是任脈行經路線,它的絡脈散布于腹部,任脈有交通陰陽的作用,又有“生養之本”之稱和“主胎胞”之功,因此“腹常旋”有助于人體的陰陽交會,改善脾胃功效,以及幫助人們的生育、生殖、生長。

旋腹的方法,常取坐式進行自我按摩,操作時,先用左手掩壓命門穴(即神闕穴處),再用右手圍繞肚臍四橫指周圍輕輕回旋擦摩二十次,再換右手掩壓命門穴,左手圍繞肚臍四橫指周圍輕輕回旋擦摩二十次,共計四十次.肚臍下二橫指為氣海穴,下四橫指為丹田穴,是任脈經的二十主要穴位。臍旁三橫指為天樞穴,臍上三橫指為下脘穴。如能經常按摩這些穴位,叫調節脾胃,強壯身體,對男女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病,像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尿閉、遺尿以及腹痛、泄瀉等癥均有療效,特別是丹田穴的按摩,對促使正氣的運行,甚為有益。

有關“肛常提”,古人很早以前就發現了肛門和會陰部在人生發展中的不平衡,并有意識地企圖改變這種薄弱狀況。例如;我國古代醫學家曾提出“地門常閉”。武術界也明確提出要鍛煉這一部位。太極拳提出要“調襠”或“裹臀調襠”;形意拳提出“提肛裹胯”、“谷道(即肛門)內提”:八卦拳貝櫻求“緊襠收胯”或“肛門要上提”等等。實踐證明,骨盆底諸肌也會和臀腿部肌肉一樣,通過鍛煉會變得堅實有力,這對于肛門的保健極為重要。

現代醫學也觀察到,人體因久坐、久站,肛門部常常出現水腫、瘀血而引發靜脈屈曲成痔,以致肛門括約肌代謝減弱,收縮無力。括約肌松弛可致肛門失禁、內痔脫出,特別是老年人更易出現。“肛常提”能預防和治療肛門直腸疾病、胃腸道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特別是活動少的人以及老年人作提肛運動更為重要。

“肛常提”的方法,無論站、坐、臥均可,當吸氣時,用力收縮肛門,盡量將肛門向上提起;呼氣時則盡量放松。如此反復15~20次不等。最好再配以下蹲、起立等活動。該練習不受年齡限制,每天不少于進行三次,多者不限。有便秘者更應堅持鍛煉。

需要提醒的是患有內痔、混合痔、脫肛者均可鍛煉,但當急性感染時,應在炎癥控制后方可進行。

“腹常旋、肛常提”是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用柔和、輕松之力施術于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來調節全身,借以調和營衛氣血,達到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目的。讀者不妨每天抽出少量時間加以習之,你一定會在自己身上得到健康的回報。

摘自:《上海中醫藥報》文/史曉嵐李寶勤(江灣醫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