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名“席瘡”,因久著席褥生瘡而命名。多見于昏迷、半身不遂或下肢癱瘓等長期臥床的病人。好發于易受壓迫及摩擦的部分,如尾骶、脊背、坐骨結節、足跟等處。
本病的臨床表現,初起時多在尾骶、背脊、足跟、坐骨結節等部位的皮膚上,有一破損面,或為一小褐色紅斑;逐漸形成黑色痂蓋,其四周的皮膚色暗紅、缺乏光澤和彈性,終于潰腐,形成局限性淺表潰瘍,腫勢平塌散漫,腐肉不易脫落,膿水不多,不易收斂,有的自覺疼痛,有的不痛。此時應積極治療,避免再受壓,讓壞死腐肉與正常皮肉分離并脫落,四周腫勢漸趨限局,色澤由暗滯轉為紅活,預后較好,多能獲愈。若潰瘍黑腐蔓延不止,腫勢繼續發展,瘡口四周形成空殼,則預后久差,且伴有精神萎靡,神疲體衰、飲食不思等全身癥狀。潰腐日久,每致傷筋損骨,預后不良。
本病的病因病機,由于長期臥床不起,久病氣血虧虛;復因受壓部位氣血失于流通,不能營養肌膚,摩擦破傷感染,引起壞死潰爛。
本病的治療原則以補易氣血、和營托毒為治,并要針對原發疾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積極改善賓跟的全身情況。外治以拔毒生肌為原則。對昏迷者,胸腰椎結核、脊椎壓縮性骨折、中風等病引起的癱瘓,或大面積及其其他重病久臥不起床者,應注意定時變換體位,并在易于受壓的部位每日用藥酒或酒精按摩,保持皮膚干燥清潔,氣血通暢,用氣墊或海綿墊墊襯于受壓的部位,也可防止褥瘡的發生。
[臨床療效]臨床治療356例,全部治愈。皮膚潮紅一般5~6天可恢復正常顏色;水泡5~6天可干燥結痂;潰瘍面平均7天可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