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應秋

(1914-1984),任應秋,中醫學家和中醫教育家。畢生致力于中醫理論的研究和中醫教育事業,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專業人才。在中醫文獻的整理研究和中醫理論的研究方面成績卓著。率先創立了“中醫各家學說”學科,在《內經》的研究上取得成就,為中醫學術理論的提高和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任應秋,字鴻賓,1914年8月5日生于四川省江津縣。4歲即就讀私塾,及長,入江津縣國醫專修館攻讀經學,其間曾求學于經學大師廖季平。當時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聰敏好學,故悉心指點,并傳授治學之法,使任應秋在治經學、訓詁學、考據、目錄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為以后研究中醫學奠定了文學方面的根底。

17歲時,任應秋畢業于江津縣國醫專修館,開始醫學生涯,其祖父又聘請了當地著名老中醫劉有余到家中為其教授中醫典籍,并設立濟世診脈所,免費為當地群眾看病,同時也積累臨床經驗。在以后3年時間里,學完了《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神農本草經》、《脈決》等中醫學理論著作,并有了一定實踐經驗。1936年,任應秋在上海中國醫學院讀書期間,有幸見到當時上海地區名醫丁仲英、謝利恒、曹穎甫、陸淵雷、陳無咎諸前輩,并一一虛心求教,受益匪淺,開闊了知識領域和學術眼界,使學業大進。翌年,因抗日戰爭開始,祖國危亡在即,任應秋不得不返回四川家園,自設診所,行醫治病。并憑借其文史知識,執教中學。

40年代,任應秋任《華西醫藥雜志》主編,同時從事中醫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早在1937年,任應秋即發表了第一篇論文。同年,為了反對南京國民政府歧視消滅中醫的政策,還發表了題為《教育部不準中醫學校立案是何道理》的文章,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大聲疾呼。到了其任《華西醫學雜志》主編期間,更不斷發表學術論文,并于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醫學著作《仲景脈法學案》,次年,《任氏傳染病學》問世,1947年,《中醫各科精華》(第一集)出版,使其學識才華漸為醫界所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應秋受到政府的重視與任用,1950年被任命為江津縣醫務工作者協會副主任,并當選為江津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2年,又應聘出任重慶市中醫進修學校教務主任和市中醫學會秘書長,并被選為重慶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調至北京中醫學院任教。于1984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學術思想演變與治學態度

任應秋從事中醫工作50余年,執教30余年,知識淵博,著述宏富,已刊行于世的專著37種,約1300萬言,其學術思想發展演變,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49年以前,中醫一直處在被岐視、排斥的地位,政府采取取締和廢止中醫的政策。中醫界很多有識之士,為中醫事業的生存而努力,為爭取中醫合法地位而獻身,發展中醫學術,發展中醫教育。任應秋在上海就讀期間,曾受誨于“中醫科學化”的倡導者陸淵雷先生,對陸氏之談大加稱允,遂效其法,以“中醫科學化”為己任,其所著《任氏傳染病學》、《仲景脈法學案》、《中醫各科精華一集?內科學》、《中醫各科精華二集?內科治療學》均屬“中醫科學化”觀點之代表作。在50年代初期,所著《中國醫學史略》、《脈學批判十講》等書,仍是致力于“中醫科學化”主張,這是任應秋40歲以前學術思想主體。

1954年,人民政府對中醫提出了“系統學習,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針,強調了西醫學習中醫的重要意義,相繼建立和健全了中醫的教學、科研和醫療機構,在新形勢下,任應秋認真學習領會中醫政策的實質精神,深刻認識到“系統學習,全面掌握”是繼承中醫學的問題,“整理提高”是發揚中醫學的問題,只有系統全面的繼承,才能做到發揚光大中醫學。從此,他以其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全力以赴于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深入進行中醫學術的研究。

為了引起全國中醫界對繼承發揚工作的重視,1957年他發表了《怎樣正確對待祖國醫學遺產》一文,1958年又在《中醫雜志》第三期發表了《從頭學起全面繼承,打下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的堅固基礎》一文,提出在全國中醫界應認真學習中醫政策,廣泛開展繼承工作,強調要認真學好幾部經典著作,真正重視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從1954年以后至1966年這12年里,他先后著成《傷寒論語譯》、《金匱要略語譯》、《陰陽五行》、《五運六氣》、《中醫各家學說講義》等書,為中醫學的普及與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中醫學術無法進一步發展,任應秋數十年所集的數萬冊書被查收,數萬張學術資料卡片一掃而光,但他堅信發展中醫學術無錯,中醫發展的春天一定會到來。1976年后,中醫工作又開始走向正常發展的軌道,任應秋夜以繼日,奮力著書立說,又先后完成了《內經十講》、《中醫基礎理論六講》,《中醫各家學說》、《運氣學說》、《內經研究論叢》等著作百余萬言,校點了金代張元素的絕版書《醫學啟源》。這些著述,均是其晚年深入探討中醫學理論體系,并加以發揚光大的代表作。

任應秋治學態度嚴謹,鉆研學術刻苦,為了練就扎實的中醫基本功,白天進行教學、科研、醫療工作,晚間博覽群書,開闊知識眼界,每日工作10余小時,數十年如一日,既使節假日,也從不例外。對于學術問題,引經據典,撥之臨床,無不溯本窮源。《內經十講》一書,對戰國至漢代形成的中醫第一部理論專著,從成書時代、古代文獻、后世研究醫家及其學術思想、理論體系諸方面進行探討,引用大量古代文獻資料,均一一得出結論,被中醫理論研究者所稱道。《醫學流派溯洄論》一文,從大量中醫文獻資料和史料研究入手,得出醫學流派起于戰國的觀點,成為中醫界一家之言。他不囿于舊說,不固執自己的舊論,例如《中醫各家學說》教材先后四版,在一版教材中他不主張劃分醫學流派;二版劃分4個醫學流派;至三版又提出7個醫學流派,使教材不斷充實、提高與完善,充分體現出其嚴謹的治學精神。研究中醫流派 創立各家學說新學科

任應秋執教北京中醫學院后,集前賢及自身研究中醫之經驗體會,認為欲造就大批高級中醫人才,必須師百家之長,集前人理論與經驗之大成。經過數年的努力研究,1959年撰寫了《各家學說及醫案選》,介紹了歷代著名醫學家的學術思想與經驗,并附以驗案印證。該書首先在北京中醫學院的本科生中使用,受到普遍歡迎,后經衛生部批準將各家學說正式列為高等中醫院校本科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并由他主編了第一版《宋元明清各家學說及醫案選》。1964年在原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補充與修訂,又增寫了總論部分,從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到各家學說的演變與發展作了系統的分析,提出了中醫發展史上存在四大學術流派,即以劉完素為首的河間學派,以張元素為代表的易水學派,宗法張仲景《傷寒論》的傷寒學派和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溫熱學派。所選醫家由原來的22人,增加至39人,并附有原著74篇,更名為《中醫各家學說講義》,是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二版統編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980年,經20年的潛心研究,他對中醫學術流派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提出了醫學發展史上存在著7大醫學流派,即醫經、經方、河間、易水、傷寒、溫病和匯通等學派。他認為歷史上醫學流派的肇始并非在金元,而當斷于先秦。指出了醫學流派的判定,當以師承授受與學術爭鳴為依據。這些新的觀點,在中醫學界引起了反響,推動了對中醫學的深入研究。他主編的全國高等中醫學院教材《中醫各家學說》第三版,即以7大醫學流派為主線,包括基礎理論和臨床各家學說在內,共分別介紹了上自戰國,下至民國時期的11個時期,105位醫學家,全書共約60萬字,可謂集歷代著名醫家學術經驗和學術思想之大成。是書出版之后,日本漢醫學界立即全文翻譯。1984年5月,他在重病中,再次主持了新版《中醫各家學說》教材的編審工作。在“中醫各家學說”這一學科領域中,任應秋是國內當之無愧的學科創立者和帶頭人。重視經典醫著 精研基礎理論

任應秋一生閱讀了大量中醫古籍,尤其重視對中醫典籍著作的理論研究,畢生致力于中醫理論的發掘、整理、提高,并且作出了突出的成績。

他一直堅持認為,中醫學術中不僅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有它自身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針對社會上存在的“中醫沒有理論”,“中醫不科學”等觀點,他深刻指出,中醫學是一門經過了幾千年億萬人民實踐檢驗的科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過巨大貢獻,實踐證明,“道經千載更光輝”,中醫不單有它系統的理論體系,而且中醫理論中包含著深刻的整體觀念、唯物論和辯證法,這種自然形成的中醫理論體系,有著科學、合理的內涵。這正是中醫中最寶貴的部分。1978年他在《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培養高水平的中醫理論骨干》的文章指出:“目前當務之急是如何發掘中醫寶庫中的理論,并加以整理提高的問題”。并建議首先培養一支精通中醫理論的高水平骨干隊伍。辦法是無論中醫學院的在校學生,還是西醫學習中醫班,都必須認真學習幾部中醫經典著作,只有這樣才具備發掘中醫理論的能力,才能完成發掘整理提高中醫理論的艱巨任務。

任應秋一貫倡導學習中醫古典著作,打好中醫基本功。從1961年至1964年,他連續在《中醫雜志》及其他醫學刊物上發表古典醫著學習輔導的文章10余篇,系統地介紹了中醫典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以及有關溫病、方劑、脈法、針灸方面的知識及其學習方法,讀者多受教益。這些內容后經重輯,更名為《學習中醫典籍七講》收入《任應秋論醫集》中。

任應秋歷來重視經典中醫著作的學習與研究,而且卓有成就。以對《內經》的研究為例,他綜合唐代王冰以下歷代研究《內經》醫家的研究方法,分為校勘、注釋、類分研究和專題發揮諸家,高度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而歸納出《內經》的學習思想和理論體系,指出《內經》一書主要包括了臟腑、經絡、病機、病證、診法、辨證、治則、針灸、方藥、養生10個方面,而其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則可以臟腑(包括絡經)、病機、診法(包括四診)、治則四大方面來概括,并將其研究的10個專題,撰成論文名為《內經十講》,是其數十年研究《內經》的心血結晶,已成為現代研究《內經》的主要參考資料之一。為了便于研究《內經》,他晚年又組織編寫《內經章句索引》,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研究《內經》的大型工具書。發掘中醫學 整理搶救古代文獻

任應秋精通經史,有扎實的文史哲諸方面的基本功。學習、研究古代文獻在同代人中間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自述,其學習全靠14年治經學的文字功底,并列舉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醫家,無不精通經史而治醫有成就。因此,他強調指出,要想學好中醫必須突破古代語言文字關,他說:“文以載道,各種道,包括醫道在內,總是要通過文字來表達的。文以治醫,醫以文傳,中醫就存在于浩瀚的中醫典籍之中”。早在1962年,任應秋與當代著名中醫學家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濟、陳慎吾共同上書衛生部,提出“對修定中醫學院教學計劃的幾點意見”,其中之一就強調中醫學院的學生必須突破文字關,建議加強醫古文教學。這一建議,對中醫教育和中醫學的繼承、發展具有特殊意義與深遠影響。爾后,他親任醫古文教研室主任,使北京中醫學院的醫古文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為了推動全國中醫院校醫古文教學研究的開展,在其不斷關懷和倡導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醫古文研究會于1981年6月正式成立,任應秋被推舉為研究會會長,從而開創了醫古文教學、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繼承發揚中醫學的重要問題是大量中醫古籍文獻亟待整理。任應秋以其遠見卓識,敏銳地意識到這一工作的重要性。1975年5月他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中醫文獻亟待整理》一文,指出中醫藥文獻書籍超過萬種,這些豐富的文獻資料是中醫藥學偉大寶庫的重要內容,無論從傳統應用,還是從現代醫學的科學發展來看,對這些文獻資料都應當努力發掘整理、提高,但具有整理古籍能力的老專家相繼謝世,所剩無幾,尤其是既具有中醫知識又精通訓詁學知識的專家目前殆成空白。“衛生領導當局若不重視,迫不及待地把這一工作抓起來,估計10年以后要對中醫工作進行整理,那時的難度將是不堪設想的”。他還開誠布公地進言:“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時間至可貴,一失不可再”。建議立即成立中醫文獻整理出版委員會籌建中醫出版機構,制定明確的近期和遠期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作。他本人更是身體力行,早在1964年,就從事中醫古籍的整理校勘工作。首先校勘了金元名醫張元素《醫學啟源》,1979年又以元版本進行了補校,使這部長期以來鮮為人見的名著刊行于世。1982年主編了大型工具書《內經章句索引》,繼而又主持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的校刊,以及主編全國合作的《中醫名著精華》,大型類書《中醫十大經典類編》等,有的因身體狀況而未能完成。弘揚仲景學術 促進中日交流

任應秋不獨是研究《內經》的專家,而且對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也極有研究。晚年更集一生研究之學力,進一步深入研究仲景之學,為弘揚仲景之學,促進中日學術交流作出貢獻。1980年應日本東洋醫學研究會之邀東渡日本,以《中醫學基礎理論六講》為題,進行學術交流。鑒于日本漢方醫學界推崇張仲景《傷寒論》,并在仲景學術思想研究方面獨具特色,任應秋此次日本之行還促成了1981年北京第一屆張仲景學術思想研討會的召開。1982年,在張仲景的故里南陽市又召開了張仲景學術研討會。全國研究張仲景學說的專家有300余人云集南陽,日本的兩個代表團應邀參加了大會,任應秋被推舉為大會執行主席之一。這些活動促進了國內外對仲景學說的進一步研究。

在張仲景的故里南陽市,有一所明代紀念張仲景的醫圣祠,1959年,曾進行修復,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破壞。1976年以后,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求修復此祠,任應秋對此舉大力支持,多方呼吁,促成了1982年醫圣祠第一期修復工程勝利竣工,使得首屆仲景學說討論會在醫圣祠召開。1981年冬,為慶祝醫圣祠重葺并張仲景研究會成立,任應秋以五言古詩紀念張仲景,表達了他對張仲景學術的重視與弘揚精神,詩云:

仲景醫中圣,傷寒發宏論。上以療君親,下以救萬姓。博采眾方書,素難為龜鏡。皇皇十六卷,言精而意蘊。三陰與三陽,平脈以辨證。三百九七法,足以概諸病。一百十二方,變化無窮盡。漢季兵燹多,文獻遭蹂躪。江南秘不傳,思邈抱怨恨。幸有王叔和,魏晉太醫令。祖述大圣人,殷勤求古訓。遺編賴以傳,薪火續余燼。遠被扶桑國,多紀善考證。矢志崇古方,明辨而篤信。庚申來南陽,宮墻仰萬仞。乃見廟傾頹,滿目荒涼甚。可欽諸地委,大力為整頓。鳩工以修葺,祠宇復幽峻。研究所建立,規劃已訂定。絕學賴以彰,循序而漸進。古義與新知,無一非學問。繼承斯發揚,攀登勤為徑。愿與諸君子,砥礪共馳騁。振興中醫學,且為萬世慶。

這篇發自肺腑的詩文,由任應秋手書漢?鐫刻成碑,矗立在南陽市醫圣祠群碑之中。忠誠中醫教育 培養中醫人才

任應秋從事中醫教育凡30年,受誨于其門下者數以千計。從50年代前期,就授課重慶市中醫進修學校,到50年代后期,在北京中醫學院執教于中醫教學研究班,從一屆又一屆本科中醫藥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到各家學說、內經、醫學史、醫古文4個專業的研究生的成長,他都傾注了自己的心血。

數十年如一日,任應秋始終執教在第一線,先后主講過醫古文、內經和各家學說3門課程,講課時旁征博引,深入淺出,運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將古奧的中醫理論傳授給青年一代,深受學生的歡迎。1978年以后,他同時招收各家學說、內經、醫古文、醫學史4個專業的研究生,數年間先后培養了3批共10余人。他還是國內中醫界為數不多能夠指導兩個專業博士研究生的導師,因病終未招收,嘗以為憾。在其主持各家學說、醫學史教研室工作期間,對于中青年教師嚴格要求,親自隨班聽中青年教師講課,親手為他們逐字逐句修改講稿,甚至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板書寫字水平,要求他們每天寫毛筆字,而且親自批改。現在,他所培養的中年教師,有的已成為學科的帶頭人。

晚年,他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學、科研、指導研究生等工作外,還在中醫及學術界兼任很多工作,并積極抽時間承擔校內學術講座,校外學術報告及外地講學等工作,以高齡之軀盡全力為培養中醫人才默默奉獻。1980年,為了圓滿完成赴日本講學的任務,在盛暑之季,揮汗伏案書寫《中醫基礎理論六講》8萬余言,每日工作10余小時,終于使這一講稿圓滿完成。

任應秋對于學生,從來都是以誠相待,有問必答,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不僅傳授知識,而且傳授治學方法。數十年的辛勤耕耘,使桃李滿園盡芬芳,學生遍及全國各地。其學生中有的已成為頗有名氣的教授、主任醫師,一大批已成為醫療,科研,教學骨干。高超的醫術 高尚的品德

任應秋不僅中醫理論造詣精深,而且醫術精湛,臨床治病既善用經方,時方,又靈活變通,并創立新方,兼取眾家臨床經驗之長。如1975年山西省某軍區干部盧某因患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手術后腹瀉不止,少則一日七八次,多則一日10余次,多方求治,屢服中西藥物無效,經年未愈。先生診之,處以赤石脂禹余糧湯加縮砂仁、石榴皮,藥僅4味,服4劑而瀉止。或問何以速效,答曰:“《傷寒論》有云: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患者腹瀉得于手術后,所傷在腸,是腸氣不能固澀,正合利在下焦之候。故用赤石脂,禹余糧固澀腸氣,加縮砂仁、石榴皮以助之。此先圣之成法,余別無新義”。以此可知其運用經方之妙,沒有對經典著作的深入研究,是難以盡快取效的。

又一黃姓女青年,年21歲,自6歲因病高燒之后,即患尿急頻失禁,纏綿15個春秋,服多種西藥罔效。任應秋診其脈沉細有力,詢問其癥口渴喜冷飲,溲黃有熱感,察其舌正赤無苔,檢其前所用之方多為補益固澀之品,遂斷為腎虛熱郁之候,前服補益固澀之劑誤之久矣。立方黃柏4錢,知母6錢,肉桂5分,連服6劑,小便已能自己控制,惟仍有急迫感,繼服6劑即完全恢復正常。15年之痼疾,竟愈于旬日之間。或問:“既云熱郁為病,何用辛熱之肉桂。任應秋解釋說:“《內經》云:‘通因通用,熱因熱用’,此之謂也”。如此之病,足以證明其對中醫理論之純熟,認證之準確,用藥之靈活。

中風乃常見的難治之證,任應秋對于中風從陰陽兩方面辨別,認為中風證有陰虛與陽虛兩大證型,據此自制?薟至陰湯以治陰虛中風,?薟至陽湯以治陽虛中風,臨床用之甚效。

任應秋為中醫理論與臨床,為中醫教育事業奮斗一生,光明磊落,雖歷經坎坷磨難,仍坦率直言,為事業奮斗。1960年他與幾位中醫專家上書衛生部,對改進中醫院校的教學提出中肯意見,即有名的“五老上書”,因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倍受迫害。但是“文化大革命”10年過去之后,他又為搶救中醫、改進教學大聲疾呼,直率進言,這不僅反映了其無私無畏的品格,而且體現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表現出他對中醫事業的獻身精神。

另一方面,任應秋敢于解剖自己,對自己一分為二地看待。就其學術思想及其發展演變而言,前半生推崇陸淵雷,追求科學化,為中醫學的發展而探索。自從“系統學習,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針確定后,則致力于繼承發揚中醫學,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對于這一歷史過程,他十分客觀地看待自己。在其晚年編輯《任應秋論醫集》時,誠懇地在自述中說:“就所存者,略為審視,前一時期多無保留價值,后期作品,僅選其中頗有一得之見者,編輯成冊,命曰《論醫集》”。并自我反思說:“即治學無論怎樣勤奮,如果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得不到好的結果。我在50余年中,勤奮一生,而先后效果迥然不同,至今猶值得我深思”。

任應秋一生治學不倦,為中醫事業發展而獻身。愈到晚年,其報國之心愈切,曾賦詩云:“報國日已短,愛國情倍切,欲使百廢興,惟有爭朝夕”。又曾作聯語云:“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四化艱巨,決心勇往直前”。在自己的辦公室中寫下“自強不息”以自勉。先生終因積勞成疾,志未酬身先去。臨終前,他留下遺言,將自己一生積存的5000余冊書全部獻給北京中醫學院,為此,學院建立了“任應秋獻書陳列室”以志紀念。其夫人聶榮秀遵遺囑,將捐書獎金3萬元獻給學院建立了任應秋基金會,以獎勵在中醫學中學有所成者。

(作者:魯兆麟)簡歷

1914年8月5日 出生于四川省江津縣。

1931?1934年 江津醫學研究社學習。

1936?1938年 上海中國醫學院讀書,后轉入湖南國醫專科學校畢業。

1938?1942年 江津縣立女子中學教員兼校醫。

1941?1949年 任江津縣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

1946?1949年 任全國中醫聯合公會聯合會常務理事。

1952?1954年 任重慶衛生局中醫進修班教導主任。

1954?1957年 任重慶中醫進修學校教務主任。

1957?1984年 先后任北京中醫學院文獻編研組、科研辦公室、各家學說教研室、醫史教研室主任,中醫系主任兼中醫基理論研究社社長。

1984年11月17日 病逝于北京。主要論著

1 任應秋.傷寒論語譯.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57.

2 任應秋.金匱要略語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3 任應秋主編.中醫各家學說及醫案選講義(宋元明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1.

4 任應秋.病機臨證分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

5 任應秋點校.醫學啟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6 任應秋主編.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專業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7 任應秋.如何學習中醫經典著作,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

8 任應秋.運氣學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9 任應秋.陰陽五行.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0.

10 任應秋主編.內經章句索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11 任應秋.任應秋論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12 任應秋.從頭學習全面繼承打下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的堅固基礎.中醫雜志,1958,(3).

13 任應秋.醫學流派溯洄論.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1,(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