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周代,宮廷醫生就重視醫案的記錄,并且每年以此考核醫療水平。
到了漢代,醫家淳于意在回答漢文帝所詢診療情況時,即以病案作答。這些病案,稱“診籍”,載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專》中。所載醫案25則,必先明姓氏居里,寫清病名脈象,記錄治療過程,既有成功之例,也不諱失治之情。
而晉、隋、唐三代,風尚搜輯方書,醫案研究近于空白。
宋代重視醫藥人材的培養,除中央太醫局外,各地亦分齋教習,醫學教育不但強調理論上的學習,而且注重學生實際醫療技術的訓練,令醫學生輪流治病,每人發給印紙,記錄治療的經過和結果,年終根據治療效果,適當予以獎罰,乃至開除學籍。這種教育方式客觀上促使了醫案的普及與提高。宋代名醫錢仲陽、許叔微等首先在著作《小兒藥證直訣》、《普濟本事方》中附載經驗方案,作為論說的佐證,隨后,金、元、明諸醫家皆仿效之。
醫案數量及類型日益增多,內容愈趨豐富,人們逐漸認識到學習與研究醫案對提高辨證論治技能、開拓臨證思路的重要意義,醫案成為重要的學術研究課題。1549年由安徽江瓘、江應宿父子兩人相繼編輯的《名醫類案》問世,成為歷史上第一部醫案研究的著作。全書共12卷,集錄明以前歷代名醫醫案,按病證分類編纂,共205門,涉及內、外、兒、婦諸科。病案記載較詳,辨證、方藥亦較妥帖,并附編者按語。1779年,杭州魏之琇鑒于《名醫類案》不夠完備,乃編纂成《續名醫類案》。該書補輯明代以及清初名醫驗案頗多,書分345門,選案浩富,而變證尤多。所附按語,或引申發揮,或辯駁訂正,頗能啟人心思。僅相隔8年,浙江俞震編成《古今醫案按》10卷,選錄古今名醫60余家驗案,加按語530余條。此書選擇頗嚴,多系辨證詳明,論治卓越,足以示范者。其有同病異治,或疑似之病,俞氏每分析研究,或匯合參照,明確指出辨證的關鍵,使讀者理解其中的意趣。該書初刊后,醫者競相爭閱,盛名遍及醫林。海寧王孟英對此書極為贊賞,曾加批按。后人陸以湉在《冷廬醫話》一書中評曰:“本朝醫學極盛,醫書亦大備,……醫案之書,魏玉橫之博大,俞東扶之精深,顧曉園之靈巧,并堪重范來世”,又稱俞氏書“選擇簡嚴,論說精透,可為醫林圭臬。”
1776年,清代蘇州名醫葉天士的醫案經華岫云等人搜集整理,編成《臨證指南醫案》刊行。葉氏醫案析理精湛,方藥靈巧,案語明達,加上葉氏的醫名甚重,醫案于是風行海內,黃凱鈞《友漁齋醫話》記載:“近來習醫者,案頭無不置一葉氏醫案。”首先對葉案進行研究的,是葉氏同郡名醫徐靈胎。徐對葉案作了批注,或道其善者,或指其不足,誠出善意。其對葉氏學術思想、用藥風格的評價,為后人學習葉案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考資料。
1798年,淮陰吳鞠通著成《溫病條辨》。這部溫病學的重要著作,亦取材于《臨證指南醫案》,其證治方藥,大多從葉案演變而來。如桑菊飲化裁于葉氏治秦某風溫之方,連梅湯化裁于顧某暑病之方,其它如沙參麥冬湯、加減復脈湯等,亦是葉氏常用的救陰之方。清代研究葉案的著述,還有何書田的《雜證要訣》,將葉氏治雜病的治法方藥編成歌訣,以便誦讀。葉天土醫案在全國,特別是在江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清代醫案中,柳寶詒的《柳選四家醫案》影響亦甚大。該書選錄清代名醫尤在涇《靜香樓醫案》、曹仁伯《繼志堂醫案》、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及張仲華《愛廬醫案》的部分醫案,加以評注,“以發明其用意之所在”,幫助讀者理解名醫的思路,學習各家經驗,體會知常達變的方法。此書初刻于1904年,因評注頗精,歷年來再版多次,后由其高足江陰名醫鄧養初及六代世醫孫梓文復加評注,使此書增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