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教授在此次學術會議上介紹了抗心律失常的新靶點—M3受體的最新研究進展,他提出,激動M3受體對急性缺血誘發的心律失常有保護作用。
心臟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種神經支配。副交感神經影響心臟功能主要是通過其相應的受體——乙酰膽堿受體(M受體)來實現的。心肌M受體擔負著副交感神經對心臟的調節功能,研究證實哺乳動物心肌上存在多種M受體亞型。以往認為心臟中存在的M受體主要為M2受體,近年來證實M3受體在心臟功能調節方面尤為重要。其在心臟的生理作用方面已得到證實:M3受體激動劑膽堿通過激動心臟M3受體產生負性肌力和負性頻率的作用。然而,M3受體亞型對病理狀態下心肌功能的調節作用尚不清楚。
為研究心臟M3受體及其功能,進一步為心臟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哈爾濱醫科大學藥理學教研室采用在體和離體實驗,分別以結扎大鼠左冠狀動脈前降支(LDA)造成的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模型以及外源性H2O2誘導大鼠培養心肌細胞損傷模型為基礎,應用膜片鉗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在整體、細胞和基因水平上研究了M3受體抗心律失常作用及細胞保護作用,探討其作用機制。
研究表明,激動M3受體對急性缺血誘發的心律失常有保護作用,可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次數,縮短持續時間;對結扎大鼠冠狀動脈誘導的心肌缺血及H2O2誘導的心肌細胞損傷有保護作用,可明顯抑制大鼠冠脈結扎引起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高,縮小梗塞范圍,并可顯著降低心肌缺血誘導的心肌細胞凋亡指數的增加;可顯著降低H2O2對心肌細胞的損傷,提高心肌細胞存活率,并降低細胞的凋亡率。其機制可能與調節Bcl-2和Fas表達以及下調Ca2+濃度,從而抑制心肌細胞凋亡有關。
楊寶峰指出,此研究有助于發現新的藥物作用靶點,為心臟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