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藥材 > 阿膠

阿膠

《中國藥典》阿膠

圖片 阿膠
拼音 ē Jiāo
別名 驢皮膠
來源 本品為馬科動物Equus Asinus L.的經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
制法 將驢皮漂泡,去毛,切成小塊,再漂泡洗凈,分次水煎,濾過,合并濾液,用文火濃縮(可分別加入適量的黃酒、冰糖和豆油)至稠膏狀,冷凝,切塊,陰干。
性狀 為長方形或方形塊,黑褐色,有光澤。質硬而脆,斷面光亮,碎片對光照視呈棕色半透明狀。氣微,味微甘。
炮制 阿膠珠:取阿膠,烘軟,切成丁,照燙法(附錄ⅡD)用蛤粉燙至成珠,內無溏心。
性味 甘,平。
歸經 歸肺、肝、腎經。
功能主治 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心煩不眠,虛風內動,肺燥咳嗽,勞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用法用量 烊化兌服,3~9g。
貯藏 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阿膠

拼音 ē Jiāo
別名 傅致膠(《本經》),盆覆膠(陶弘景),驢皮膠(《千金·食治》)。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馬科動物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膠塊。動物形態詳"驢肉"條。
生境分部 主產山東、浙江。以山東產者最為著名,浙江產量最大。此外上海、北京、天津、武漢、沈陽等地亦產。
制法 將驢皮置水中漂泡,每日換水1~2次,至能刮毛時取出,刮去毛,切成小塊,再用清水如前漂泡,約2~5天,置鍋中加水。煎熬約3晝夜,待液汁稠厚取出,加水再煎,如此反復5~6次,煎至膠質提盡,去滓。將煎出的膠液過濾(或加入明礬細末少許)靜置,使雜質沉淀,濾取清膠液,用文火濃縮(或在出膠前2小時加入適量黃酒及冰糖),至呈稠膏狀時,傾入凝膠槽內,待其自然冷凝,取出切成長方塊,陰干。每塊重約1兩或2兩,小塊重約1.5錢。
性狀 呈整齊的長方形塊狀,通常長約8.5厘米,寬約3.7厘米,厚約0.7或1.5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烏黑色,平滑,有光澤。對光照視略透明。質堅脆易碎,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平滑,有光澤。氣微弱,味微甜。以色烏黑、光亮、透明、無腥臭氣、經夏不軟者為佳。
化學成分 多由膠原及其部分水解產物所成,含氮16.43~16.54%,基本上是蛋白質。水解產生多種氨基酸,其中有賴氨酸10%、精氨酸7%、組氨酸2%等。從產生的氨基酸看,阿膠與明膠相似,但前者之賴氨酸較多,且含胱氨酸,而缺乏色氨酸。含灰分0.75~1.09%,鈣0.079~0.118%。
藥理作用 ①對血細胞影響
大量抽血造成犬失血性貧血后,用阿膠溶液灌胃(30克/天,共10天),其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加的速度比對照組快。
②對鈣代謝的影響
阿膠能改善動物體內鈣平衡。用阿膠灌胃,同時在食物中加碳酸鈣,能增加鈣的吸收和在體內的潴留,使血鈣略有增高;這種鈣質載運作用可能與阿膠中所含甘氨酸有關。
③防治進行性肌營養障礙癥的作用
用特別飼料喂養豚鼠,使全部造成進行性肌營養障礙癥,加用阿膠者,僅20%發生,多數皆健全無癥狀。已發生此癥后,再用阿膠,亦可使病癥逐漸減輕。作者認為維生素E可防治此癥,阿膠有效原因,可能與其能防止飼料中維生素E的氧化破壞有關。該特殊飼料里有中等量的維生素E,但因亦含動物性脂肪,易使維生素E氧化失效而造成此癥。
④其他作用
貓試驗證明,在它創傷性休克危急期,用生理鹽水亦難挽救的情況下,注射阿膠精制溶液,可使血壓上升而轉危為安。用市售阿膠于4例膽囊造影者(15~20克,加水沖服),僅1人有明顯膽囊收縮,余3例無改變。
炮制 阿膠:搗碎用。阿膠珠:先將蛤粉置鍋內加熱,至輕松時放入切好的骰形小塊阿膠,炒至鼓起成圓珠狀,呈黃白色,立即取出,篩去蛤粉,放涼。
①《雷公飽炙論》:"凡使阿膠,先于豬脂內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細碾用。"
②陶弘景:"阿膠作藥用之,皆火炙,丸散須極燃,入湯微炙。"
③《綱目》:"阿膠,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火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當各從本方。"
性味 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微溫,無毒。"
③《醫學啟源》:"《主治秘訣》云,性平,味淡。"
歸經 入肺、肝、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少陰、厥陰經。"
②《本草匯言》:"入手少陰、足少陰、厥陰經。"
功能主治 滋陰補血,安胎。治血虛,虛勞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婦女月經不調,崩中,胎漏。
①《本經》:"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氣。"
②《別錄》:"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③《藥性論》:"主堅筋骨,益氣止痢。"
④《千金·食治》:"治大風。"
⑤孟詵:"治一切風毒骨節痛,呻吟不止者,消和灑服。"
⑥《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并鼻洪、吐血、腸風、血痢及崩中帶下。"
⑦《綱目》:"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疾。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及癰疽腫毒。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
⑧《綱目拾遺》:"治內傷腰痛,強力伸筋,添精固腎。"
用法用量 內服:黃酒或開水烊化,1.5~3錢;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得火良,畏大黃。"
②《藥性論》:"薯蕷為之使。"
③《本草經疏》:"性粘膩,胃弱作嘔吐者勿服;脾胃虛,食不消者亦忌之。"
④《本草匯言》:"胃弱嘔吐有寒痰留飲者當忌之。"
⑤《本草備要》:"瀉者忌用。"
復方 ①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阿膠一兩五錢(麩炒),黍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焙),杏仁七個(去皮、尖,炒),糯米一兩(炒)。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小兒藥證直訣》阿膠散,又名補肺散)
②治久咳嗽:阿膠(炙燥)一兩,人參二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豉湯一盞,入蔥白少許,同煎三沸,放溫,遇嗽時呷三、五呷;依前溫暖,備嗽時再呷之。(《圣濟總錄》阿膠飲)
③治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蒲黃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地黃汁二合,煎至六分,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
④治便血如小豆汁:阿膠(炙令燥),赤芍藥、當歸(切,焙)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竹葉二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圣濟總錄》阿膠芍藥湯)
⑤治婦人漏下不止:阿膠、鹿茸各三兩,烏賊骨、當歸各二兩,蒲黃一兩。上五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⑥治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后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芎藭、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干地黃六兩。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金匱要略》膠艾湯)
⑦治損動母(胎),去血腹痛:阿膠二兩(炙),艾葉二兩。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小品方》膠艾湯)
⑧治妊娠腹痛,下痢不止:黃連、石榴皮、當歸各三兩,阿膠二兩(炙),艾一兩半。上,水六升,煎至二升,分為三服。忌生冷肥膩。(《經效產寶》)
⑨治產后下痢:粳米一合,蠟(如雞子)一枚,阿膠、當歸各六分,黃連十分。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半先煮米,令蟹目沸。去米內藥煮,取二升,入阿膠、蠟消烊,溫分三、二服。(《僧深集方》膠蠟湯)
⑩治產后虛羸,大便秘澀:阿膠(碎炒)、枳殼(浸去瓤,麩炒)各二兩,滑石(研飛為衣)半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半日來未通再服。(《局方》阿膠枳殼丸)
⑾治老人虛人大便秘澀:阿膠(炒)二錢,連根蔥白三片,蜜二匙,新水煎,去蔥,入阿膠、蜜溶開,食前溫服。(《仁齋直指方》膠蜜湯)
⑿治攤緩風及諸風手足不遂,腰腳無力者:驢皮膠炙令微起,先煮蔥豉粥一升別貯;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內膠更煮六、七沸,膠烊如餳,頓服之;及暖吃前蔥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嘔逆。(《廣濟方》)
各家論述 ①《湯液本草》:"阿膠益肺氣,肺虛極損,咳嗽唾膿血,非阿膠不補。仲景豬苓湯用阿膠,滑以利水道。《活人書》四物湯加減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膠。"
②朱震亨:"(阿膠)久嗽久痢,虛勞失血者宜用。若邪勝初發者,用之強閉其邪而生他證。"
③《綱目》:"阿膠,大要只是補血與液,故能清肺益陰而治諸證。按陳自明云:補虛用牛皮膠,去風用驢皮膠。成無己云: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阿膠之甘,以補陰血。楊士瀛云:凡治喘嗽,不論肺虛、肺實,可下可溫,須用阿膠以安肺潤肺,其性和平,為肺經要藥。小兒驚風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膠倍人參煎服最良,阿膠育神,人參益氣也。又痢疾多因傷暑伏熱而成,阿膠乃大腸之要藥,有熱毒留滯者,則能疏導,無熱毒留滯者,則能平安。數說足以發明阿膠之蘊矣。"
④《木草經疏》:"阿膠,主女子下血,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胎不安及丈夫少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等證,皆由于精血虛,肝腎不足,法當補肝益血。《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陰也,此藥具補陰之味,俾入二經而得所養,故能療如上諸證也。血虛則肝無以養,益陰補血,故能養肝氣。入肺腎,補不足,故又能益氣,以肺主氣,腎納氣也。今世以之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血、血痢、女子血氣痛、血枯、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疾,及虛勞咳嗽、肺痿、肺癰膿血雜出等證者,皆取其入肺、入腎,益陰滋水、補血清熱之功也。"
⑤《本草述》:"阿膠,其言化痰,即陰氣潤下,能逐炎上之火所化者,非概治濕滯之痰也。其言治喘,即治炎上之火,屬陰氣不守之喘,非概治風寒之外束,濕滯之上壅者也。其言治血痢,如傷暑熱痢之血,非概治濕盛化熱之痢也。其言治四肢酸痛,乃血涸血污之痛,非概治外淫所傷之痛也。即治吐衄,可徐徐奏功于虛損,而暴熱為患者,或外感抑郁為患者,或怒氣初盛為患者,亦當審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阿膠

拼音 ē Jiāo
英文名 Donkey-hide Glue, Colla Corii Asini, Dondey-hide Gelatin,Asini Corii Gelatinum, Ass-hide Glue, Dondey-hide Gelatin, Donkey-hide Root, Ejiao Gelatin, Gelatinum Corii Asini, Ass-hide Glue, Donkey-hide G
別名 傅致膠、盆覆膠、驢皮膠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水經注》:東阿縣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本草》所謂阿膠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2.陶弘景:出東阿,故曰阿膠也。今東都下亦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膠則有清濁,凡三種,清薄者畫用;厚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藥用之;濁黑者可膠物,不入藥用。
3.《本草拾遺》:凡膠俱能療風,止泄、補虛,驢皮膠主風為最。
4.《本草圖經》:阿膠,今鄆州皆能作上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科動物去毛之皮經熬制而成的膠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quus asin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驢皮全年均可采收。一般在10月至翌年5月為阿膠生產季節。先獎驢皮放到容器中用水浸泡軟化,除去驢毛,剁成小塊,再用水浸泡使之白凈,放入沸水中皮鄭縮時撈出,再放入熬膠鍋內進行熬煉。熬好后傾入容器內,待膠凝固后取出,切成小塊,晾干。
原形態 驢,體型比馬小,體重一般200kg左右。驢肉的頭型較長,眼圓,其上生有1對顯眼的長耳。頸部長而寬厚,頸背鬃毛短而稀少。軀體勻稱,四肢短粗,蹄質堅硬。尾尖端處生有長毛。驢的體色主要以黑、栗、灰三種為主。中國著名的品種關中驢,體型高大,繁殖力強。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驢性情較溫馴,飼養管理方便,飼料粗劣。主要以麥秸、谷草為食,也吃高粱、大麥、豆類。
資源分布:中國北部地區均有飼養。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呈整齊的長方形或方形塊。通常長約8.5cm,寬約3.7cm,厚約0.7cm或1.5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澤。質硬而脆,斷面光亮,碎片對光照視呈棕色半透明。氣微,味微甘。
化學成分 阿膠是一類明膠蛋白,水解可產生多種氨基酸,主要有:甘氨酸(glycine),脯氨酸(prol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丙氨酸(alanine acid),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賴氨酸(ly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絲氨酸( serine),組氨酸(histidine),半胱氨酸(cysterne),纈氨酸(valine),甲硫氨酸(methion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色氨酸(tryptophan),羥脯氨酸(hydroxyroline),蘇氨酸(threonine)等。并有20種金屬元素,為鉀、鈉、鈣、鎂、鐵、銅、鋁、錳、鋅、鉻、鉑、錫、銀、溴、鉬、鍶、鋇、鈦、鋯。
藥理作用 1.對造血系統的作用:倪章祺用放血法,使犬血紅蛋白由平均15.6g%降至9.16g%,紅細胞由6.6×106/mm3降至3.3×106/mm3。隨后每犬分期輪流接受3組實驗條件(1.不給藥對照期;2.鐵劑治療期;3.阿膠治療期)。并觀察各犬在不同給藥時期中,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增長速度。5只犬每日平均增長數對照期與阿膠治療期之比分別為:,血紅蛋白0.29g%比0.48g%,紅細胞90,200/mm(3)比232,000/mm(3),結果表明阿膠有強大的補血作用,療效優于鐵劑。
2.抗休克作用:倪章祺報道,將麻醉貓反復以股動脈放血造成嚴重出血性休克,靜脈注射5-6%阿膠溶液約8ml/kg,能使極低水平之血壓恢復至正常高度,且作用較為持久。另用麻醉貓靜脈注射組胺,使血壓下降,此時反復注射等滲氯化鈉溶液4次,每次10ml,血壓無明顯升高。隨即改用5%阿膠溶液20ml靜脈注射,血壓逐漸恢復至正常高度。
3.對進行性營養性肌變性癥的影響:實驗選用幼年豚鼠,按文獻持續喂以葛巴二氏致肌變性11號(低蛋白)飼料。可發生類似人的營養性進行性肌變性癥。輕者如跛足狀,行走困難;重者癱瘓起立,發育障礙,瘦削虛弱,甚至引起死亡。待癥狀出現時,即用阿膠拌入基本食物予以治療。經6-19周,其肌軟跛癱癥狀逐漸減輕,其中40%癥狀消失。在進行性營養性肌變性癥時,一般尿中肌酐系統降低,而肌酸系數升高。經阿膠治療者肌酐與肌酸一般逐漸恢復正常水平。同時肌肉內肌酸含量明顯增加。以上改變與癥狀的改善相平行。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亦顯示在病變時期,肌細胞發生嚴重退行性變性,肌纖維消失。經阿膠治療后,肌細胞再生并出現正常的肌纖維。此外,豚鼠在開始喂以上述致肌變性飼料的同時,每日加服阿膠,可防止進行性肌變性癥的發生。其治療作用固然與其所含多種氨基酸有關。但有人認為維生素E可防治此癥,阿膠的療效,可能與其能防止飼料中維生素E的氧化破壞也有一定關系。
4.對鈣代謝的影響:倪章祺在給大基本飼料的基礎上,每日加服阿膠30g,與不加者對比,食物中鈣的吸收率增加,由此認為與其所含甘氨酸能促進鈣的吸收有關。服阿膠者血鈣濃度有輕度增高,但凝血時間沒有明顯變化。曾報道一例肌變性患者有負鈣平衡,而阿膠有正鈣平衡作用,這對肌變性癥患者亦有利。
5.其它作用:。
5.1.對鈣代謝的影響:阿膠能改善動物體內鈣平衡。用阿膠灌胃,同時在食物中加碳酸鈣,能增加鈣的吸收和在體內的潴留,使血鈣略有增高:這種鈣質載運作用可能與阿膠中所含甘氨酸有關。
5.2.防治進行性肌營養障礙癥的作用,用特別飼料喂養豚鼠,使全部造成進行性肌營養障礙癥,加用阿膠者,僅20%發生,多數皆健全無癥狀。已發生此癥后,再用阿膠,亦可使病癥逐漸減輕。作者認為維生素E可防治此癥,阿膠有效原因,可能與其能防止飼料中維生素E的氧化破壞有關。該特殊飼料里有中等量的維生素E,但因亦含動物性脂肪,易使維生素E氧化失效而造成此癥。
5.3.貓試驗證明,在創傷性休克危急期,用生理鹽水亦難挽救的情況下,注射阿膠精制溶液,可使血壓上升而轉危為安。用市售阿膠于4例膽囊造影者(15-20g,加水沖服),僅1人有明顯膽囊收縮,余3例無改變。
鑒別 理化鑒別(1)本品水溶液呈紅茶色,透明,清而不濁。
(2)品質標志《中華人發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用烘干法測定,其水分不得過15%,總灰分不得過1%,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三十,砷鹽不得過百萬分之三。揮發性堿性物質以100g樣品中揮發性堿性物質的含量以氮(N)計,不得過100mg。
炮制 1.阿膠:搗碎用。
2.阿膠珠:先將蛤粉置鍋內加熱,至輕松時放入切好的骰形小塊阿膠,炒至鼓起成圓珠狀,呈黃白色,立即取出,篩去蛤粉,放涼。
3.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火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當各從本方。將驢皮置水中漂泡,每日換水1-2次,至能刮毛時取出,刮去毛,切成小塊,再用清水如前漂泡,約2-5天,置鍋中水煎。煎熬約3晝夜,待液汁稠厚取出,加水再煎,如此反復5-6次,煎至膠質提盡,去滓。將煎出的膠液過濾(或加入明礬細末少許)靜置,使雜質沉淀,濾取清膠液,用文火濃縮(或在出膠前2小時加入適量黃酒及冰糖),至呈稠膏狀時,傾入凝膠槽內,待其自然冷凝,取出切成長方塊,陰干。每塊重約1兩或2兩,小塊重約1.5錢。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肝;肺;腎經
功能主治 補血;止血;滋陰;潤燥。主血虛證;虛勞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痢;妊娠下血;崩漏;陰虛心煩失眠;肺虛澡咳;虛風內動之痙厥抽搐。
用法用量 內服:烊化兌服,5-10g;炒阿膠可入湯劑或丸、散。滋陰補血多生用,清肺化痰蛤粉炒,止血蒲黃炒。
注意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慎服。
各家論述 1.《湯液本草》:阿膠益肺氣,肺虛極損,咳嗽唾膿血,非阿膠不補。仲景豬苓湯用阿膠,滑以利水道。《活人書》四物湯加減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膠。
2.(阿膠)久嗽久痢,虛勞失血者宜用。若邪勝初發者,用之強閉其邪而生他證。
3.《本草綱目》:阿膠,大要只是補血與液,故能清肺益陰而治諸證。按陳自明云:補虛用牛皮膠,去風用驢皮膠。成無己云: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阿膠之甘,以補陰血。楊士瀛云:凡治喘嗽,不論肺虛、肺實,可下可溫,須用阿膠以安肺潤肺,其性和平,為肺經要藥。小兒驚風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膠倍人參煎服最良,阿膠育神,人參益氣也。又痢疾多因傷署伏熱而成,阿膠乃大腸之要藥,有熱毒留滯者,則能疏導,無熱毒留滯者,則能平安。數說足以發明阿膠之蘊矣。
4.《本草經疏》:阿膠,主女子下血,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胎不安及丈夫少腹痛,虛勞贏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等證,皆由于精血虛,肝腎不足,法當補肝益血。《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陰也,此藥具補陰之味,俾入二經而得所養,故能療如上諸證也。血虛則肝無以養,益陰補血,故能養肝氣。入肺腎,補不足,故又能益氣,以肺主氣,腎納氣也。今世以之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血、血痢、女子血氣痛、血枯、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疾,及虛勞咳嗽、肺痿、肺癰膿血雜出等證者,皆取其入肺、入腎,益陰滋水、補血清熱之功也。
5.《本草述》:阿膠,其言化痰,即陰氣潤下,能逐炎上之火所化者,非概治濕滯之痰也。其言治喘,即治炎上之火,屬陰氣不守之喘,非概治風寒之外束,濕滯之上壅者也。其言治血痢,如傷暑熱痢之血,非概治濕盛化熱之痢也。其言治四肢酸痛,乃血涸血污之痛,非概治外淫所傷之痛也。即治吐衄,可徐徐奏功于虛損,而暴熱為患者,或外感抑郁為患者,或怒氣初盛為患者,亦當審用。
6.《神農本草經》: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氣。7.《名醫別錄》:丈夫小腹痛,虛勞贏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8.《藥性論》:主堅筋骨,益氣止痢。
9.《千金·食治》:治大風。
10.孟詵:治一切風毒骨節痛,呻吟不止者,消和酒服。
11.《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并鼻洪、吐血、腸風、血痢及崩中帶下。
12.《本草綱目》: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疾。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及癰疽腫毒。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
13.《本草綱目拾遺》:治內傷腰痛,強力伸筋,添精固腎。
摘錄 《中華本草》

《中藥學》第十七章 補虛藥 >> 阿膠

【藥用】本品為驢皮熬制成的膠塊。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肺、肝、腎經。
【功效】補血止血,滋陰潤肺。
【臨床應用】1.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等癥。
阿膠補血作用較佳,為治血虛的要藥,常配伍當歸、黨參、黃耆等同用。
2.用于虛勞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癥。
阿膠善于止血,對一切失血之癥,均可應用,然以咯血、便血、崩漏等用之較為適宜。對出血而出現的血虛癥候,應用阿膠既能止血,又能補血,有標本兼顧之效。臨床上用于止血,常與生地黃、蒲黃、藕節等同用。
3.用于熱病傷陰,虛煩不眠等癥。
本品能滋陰而潤燥,對熱病傷陰,內風欲動,常配合鉤藤、牡蠣等同用;對陰虧火熾、虛煩不眠,常配合白芍、黃連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陰虛咳嗽、咯血,常與麥冬、沙參、馬兜鈴等配伍,有養陰潤肺止血的功效。
【處方用名】阿膠、陳阿膠、驢皮膠(補血止血)。阿膠珠、蛤粉炒阿膠(用海蛤殼研粉同炒,用以潤肺化痰,止咳止血)。蒲黃炒阿膠(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單用阿膠,應另燉佯化后沖入藥汁內服。【按語】阿膠與熟地都能補血滋陰,但阿膠的補血功效較佳,且能潤肺、止血,它的粘膩之性超過熟地;熟地則以補腎滋陰見長。凡內有瘀滯,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以及有表癥者,均不宜應用阿膠。
【方劑舉例】補肺阿膠湯《小兒藥證直訣》:阿膠、馬兜鈴、牛蒡子、炙甘草、杏仁、糯米。治陰虛火盛,咳嗽,氣急,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咽干或咽痛,咽紅。
【文獻摘錄】《本經》:「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
《用藥法象》:「止血安胎,兼除嗽痢。」
《本草綱目》:「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疾....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


《神農本草經》 >> 阿膠

味甘平。
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一名傅致膠。
《名醫》曰:生平東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
案二膠,本經不著所出,疑本經但作膠,《名醫》增白字阿字,分為二條。


上獸,上品六種,舊同。


《本草綱目》獸部 >> 阿膠

「釋名」傅致膠。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
1、癱緩偏風,手足不遂,腰膝無力。用阿膠微炙熟,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渣,以汁和入膠中,再煮開幾次,膠化如糖稀,一次服下。服后取蔥豉粥溫服(不能冷服,否則令人嘔逆)。照此法服至三、四劑,可見效。
2、肺風喘促。用秀明阿膠切小,炒過,加紫蘇、烏梅肉(焙、研)等分,水煎服。
3、老人虛秘。用阿膠(炒)二錢、蔥白三根,水煎化,加蜜兩匙,溫服。
4、赤白簡疾(腸胃氣虛,冷熱不調,不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不便不利)。用阿膠(炒過,水化成膏)一兩、黃連三兩、茯苓二兩,共搗勻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粟米湯送下。一天服三次,此方名“黃連阿膠丸”。
5、吐血不止。用阿膠(炒)二兩、蒲黃六合、生地黃三升,加水五程式,煮成三升,分次服。又方:用阿膠(炒)、蛤粉各一兩,辰砂少許,研為末,藕節搗汁,加蜜調勻服下。
6、肺損嘔血。用阿膠(炒)三錢、水香一錢,糯米一合半(研為末),和勻。每服一錢,百沸湯沖下。一天服一次。
7、鼻血不止(口耳都流血)。用阿膠炙蒲黃半兩,每取二錢,加水一碗,生地黃汁一合,煎至六成。溫服。同時以布系住兩乳。
8、月經不調。用阿膠一錢,加蛤粉(炒成珠,研為末),熱酒送服。又方:依上方,再加辰砂末半錢。
9、月經不斷。用阿膠炒焦研為末,酒送服二錢。
10、妊娠下血。用阿膠三兩,炙為末,酒一升半煎化服下。又方:用阿膠末二兩、生地黃半斤(搗成汁)、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分次服。此方名“膠艾湯”。
11、妊娠胎動。用香豉一升、蔥一升、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再加進阿膠(炙過,研細)二兩,化勻服下。又方:用阿膠(炒熟)、艾葉二兩、蔥白一斤,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分次服。此方名“膠艾湯”
12、多年咳嗽。用阿膠(炒)、人參各二兩,研細。每取三錢,加豉湯一碗、蔥白少許,煎服。一天服三次。


《雷公炮炙論》阿膠

雷公云∶凡使,先于豬脂內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細碾用。


《雷公炮制藥性解》禽獸部 >> 阿膠

味甘咸,性微溫無毒,入肺肝腎三經。主風淫木旺,肢節痿疼,火盛金衰,喘嗽痰血,補勞傷療崩帶,滋腎安胎,益氣止痢。明澈如水,質脆易斷者真。山藥為使,畏大黃,蛤粉炒成珠用。
按∶阿膠用黑驢皮造成,黑屬水,專入腎,能克火,蓋以制熱則生風之義,故宜入肝。
且火得制則金亦無侵,故又宜入肺。夫東阿井系濟水所生,性急下趨,清而且重,用之煎煮,攪


《千金翼方》人獸部 >> 阿膠

味甘,平,微溫,無毒。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久服輕身益氣。一名敷致膠,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


《本草經集注》蟲獸上品 >> 阿膠

味甘,平、微溫,無毒。主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少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久服輕身,益氣。
一名傅致膠。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惡大黃,得火良。)
出東阿,故曰阿膠。今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膠則有清濁。凡三種∶清薄者,書畫用;濃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藥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須極燥,入湯微炙爾;濁黑者,可?
六,《政和》三七二頁)


《新修本草》獸上 >> 阿膠

味甘,平、微溫,無毒。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久服輕身益氣。一名傅致膠。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
惡大黃,得火良。出東阿,故名阿膠。今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膠則有清濁。凡三種∶清薄者,書畫用;濃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藥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須極燥,入湯微炙爾;濁黑者,可膠物用,不入藥也。用一片鹿角即成膠,不爾不成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阿膠

味甘平。主心腹內崩,血脫之疾。勞極灑灑如瘧狀,勞倦則脾傷而血虧,此肝脾之寒熱,故如瘧也。腰腹痛,四肢酸疼,血枯之疾。女子下血,安胎。養血則血自止而胎安。久服,輕身益氣。補血則氣亦充。
阿井為濟水之伏流,濟之源為 水,自 水以至于阿井,伏見不常。若《夏書》所謂溢為榮,出于陶邱北者,皆伏流從下泛上者也。阿井在陶邱北三百里,泉雖流而不上泛,尤為伏脈中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脈,宜伏而不宜見,宜沉而不宜浮。以之成膠,真止血調經之上藥也。其必以驢皮煎者,驢肉能動風,肝為風臟而藏血,乃借風藥以引入肝經也。又凡皮皆能補脾,脾為后天生血之本,而統血,故又為補血藥中之圣品。


《湯液本草》獸部 >> 阿膠

氣微溫,味甘平。無毒。甘,平。味薄,氣升陽也。
入手太陰經、足少陰經、厥陰經。
《象》云∶主心腹痛內崩。補虛安胎,堅筋骨,和血脈,益氣止痢。炮用。
《心》云∶補肺金氣不足。除不足,甘溫補血。出東阿,得火良。
《本草》云∶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痛,不能久立。養肝氣,益肺氣。肺虛極損。咳嗽,唾膿血,非阿膠不補。仲景豬苓湯,用阿膠,滑以利水道。《活人書》四物湯加減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膠。


《本草備要》禽獸部 >> 阿膠

平補而潤
甘平。清肺養肝,滋腎益氣(肺主氣,腎納氣),和血補陰(肝主血,血屬陰),除風化痰,潤燥定喘,利大、小腸。治虛勞咳嗽,肺痿吐膿,吐血衄血,血淋血痔,腸風下痢(傷暑伏熱成痢者,必用之。妊娠血痢尤宜),腰酸骨痛,血痛血枯,經水不調,崩帶胎動(或妊娠下血,酒煎服)。癰疽、腫毒及一切風病、瀉者忌用(大抵補血與液,為肺、大腸要藥。
寇宗 曰∶驢皮煎膠,取其發散皮膚之外。用烏者,取其屬水以制熱則生風之義,故又治風也。陳自明曰∶補虛用牛皮膠,去風用驢皮膠。楊士瀛曰∶小兒驚風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膠倍人參服,最良。阿膠育神,人參益氣也。按∶阿井乃濟水伏流,其性趨下,用攪濁水則清。故治瘀濁及逆上之痰也)。用黑驢皮、阿井水煎成(蘇頌曰∶《本經》阿膠亦用牛皮,見二膠可通用。牛皮膠制作不精,故不堪用),以黑光帶綠色、夏月不軟者真。銼炒成珠,或面炒、蛤粉炒(去痰)、蒲黃炒(止血),酒化、水化,童便和用。得火良。山藥為使。畏大黃。


《本草蒙筌》獸部 >> 阿膠

味甘、辛,氣平,微溫。味薄氣濃,升也,陽也。無毒。汲東阿井水,(東阿縣屬山東兗州府,井在城北。)用純黑驢皮。(諸膠多系牛皮熬成,惟此用驢皮耳。)鹿角一片后加,文火漸進熬就。設官監禁,最難得真。凡覓拯 ,不可不試。真者質脆(音翠)易斷,明澈如水;假者質軟難敲,枯黯似墨。制之宜銼薄片,蛤粉和炒成珠。入劑不煎,研末調化。(藥煎熟時,傾凈渣滓,將末投內,自然烊化。)使山藥,畏大黃。入太陰肺經,及肝腎二臟。
風淫木旺,遍疼延肢體能驅;火盛金虛,久咳唾膿血即補。養血止吐衄崩帶,益氣扶羸瘦勞傷。利便閉,調豬苓湯吞;禁胎漏,加四物湯服。定喘促,同款冬紫菀;止瀉痢,和蜜蠟黃連。安胎養肝,堅骨滋腎。
(謨)按∶煎膠用皮,取其發散皮膚外也。匪特此膠為然,諸膠牛皮熬煮,亦皆能之,仍擇烏色。如用烏雞子、烏蛇之類,物雖治風,然更取其烏黑屬水,蓋以制其熱則生風之義。東阿井水,乃系濟水所注。性急下趨,清而且重。用之煎煮,攪濁澄清。服之者,能去濁污,以及逆上痰也。


《本草易讀》驢尿三百九十七 >> 阿膠

蛤粉炒用。山藥為使,畏大黃。
辛,平,無毒。入厥陰肝。清肺養肝,滋腎益氣,和血補陰。除風化痰,潤燥定喘,利腸止血。除虛勞之咳嗽,息肺痿之吐膿,解腸風之下血,消水氣之浮腫。腰腹骨節之痛,癰疽腫毒之瘍,吐衄淋痔之血,崩帶胎產之 。善調經脈,亦安胎產。泄者忌用。
阿井在山東兗州府陽谷縣東北六十里,即古之東阿縣也。有官舍禁之。彼用井中水煮烏驢皮亦不濕軟。今人多以牛皮膠偽之。以黃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為真。
妊娠血痢,酒服之良。(驗方第一。)
膠艾湯 阿膠 川芎 當歸 甘草白芍 地黃 艾葉治妊娠腹痛下血。(諸方第一。)


《馮氏錦囊秘錄》獸部 >> 阿膠

既得阿井純陰之濟水,又得純黑補陰之驢皮,氣味俱陰功力自大,味淡性平,入手太陰,足少陰,厥陰經,為補精養血,滋肝補腎,更能入肺腎,補不足,蓋肺主氣,腎納氣也,故既專補血,復能益氣。凡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血、血痢、女子血氣痛。血枯、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疾,及虛勞咳嗽,肺痿肺癰膿血雜出等癥神效者,皆取其入肺入腎,益陰滋水補血清熱之功也。
阿膠,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痛,養血安胎,陰氣不足。
腳酸不能久立,久咳膿血,血崩帶下,羸瘦勞傷,咳嗽喘急,吐血衄血,淋尿血,腸風血痢,肺痿肺癰,潤燥養肝,化痰清肺,更主女人下血。凡血痛血枯,調經崩中,胎產諸疾皆妙。久服輕身益氣,補血和血之圣藥也。又牛皮膠,名為水膠,潤燥利大小腸。
為外科活血止痛要藥,兼治一切男婦血癥,諸膠皆養血補虛,而阿膠又黑驢皮阿井水所熬,即濟水所潴其色正綠,性極下趨,清而且重,其性純陰,與諸水大別,所以尤能滋肺養肝滋腎也。
按∶阿井乃濟水之眼,《內經》以濟水為天地之肝,故入肝多功,烏騾皮合北方水色,順而健行之物,故入腎多功,水充則火有制,火息則風不生,故木旺風淫,火盛金衰之癥,莫不應手取效。凡用當擇光如漆帶油絲者為真,真者折之即斷,體堅而脆,味淡不臭,夏月不濕軟,不粘紙者為佳,宜切塊蛤粉拌炒成珠或灑化成膏。


《醫學入門》治燥門 >> 阿膠

阿膠甘溫保肺氣,勞喘損嗽及久痢,補虛治痿立亦難,養肝安胎腰腹墜。
取烏驢皮,以東阿井水煎者佳。蓋濟水性清趨下,故治濁痰逆上。無毒。降也,陽也。人手太陰、足少陰、厥陰經。益肺氣,定喘,虛損咳唾膿血非此不除。止赤白久痢,得黃連、黃蠟為佐最妙。補虛羸,陰氣不足,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小腹痛甚,四肢酸疼,腳酸不能久立,一切癱瘓不遂。養肝血,凡血虛而胎動不安,腰腹重墜下血,血痢或卒尿血。丹溪云∶久嗽久痢,虛勞失血者宜用。若邪勝初發者用之,強閉其邪而生他癥。阿膠,真者難得,寧用黃明牛膠。但牛皮膠制不如法,自制者為妙。凡煎時必用鹿角一片,不爾則不成也。凡使先于豬脂內浸一宿,取出銼碎,以蚌粉炒成珠。山藥為使,畏大黃,得火良。


《證類本草》阿膠

(阿膠_圖缺)
味甘,平、微溫,無毒。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音蘚)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久服輕身益氣。一名敷致膠。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畏大黃,得火良。)
陶隱居云∶出東阿,故曰阿膠也。今東都下亦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膠則有清濁。凡三種∶清薄者畫用;濃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藥用之,皆火炙,丸散須極燥,入湯微炙爾;濁黑者可膠物,不入藥用,用一片鹿角即成膠,不爾不成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阿井水煎成膠,人間用者多非真也。凡膠,俱能療風止泄補虛,驢皮膠主風為最。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阿膠,君。主堅筋骨,益氣止痢。薯蕷為之使。
圖經曰∶阿膠,出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故名阿膠。今鄆州皆能作之,以阿縣城北井水作煮為真。造之,阿井水煎烏驢皮。如常煎膠法∶其井官禁,真膠極難得,都下貨者甚多,恐非真。尋方書所說∶所以勝諸膠者,大抵以驢皮得阿井水乃佳耳。《廣濟方》療攤緩風及諸風,手腳不遂,腰腳無力者。驢皮膠炙令微起,先煮蔥豉粥一升別貯,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內膠更煮六、七沸,膠烊如餳,頓服之。及暖,吃前蔥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嘔逆,頓服三、四劑即止。禁如藥法。又膠之止泄,得蠟、黃連尤佳。《續傳信方》著張仲景調氣方云∶治赤白痢,無問遠近,小腹 痛不可忍,出入無常,下重痛悶,每發面青,手足俱變者。黃連一兩,去毛,好膠手許大,碎蠟如彈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先煎膠令散,次下蠟,又煎令散,即下黃連末,攪相和。分為三服,唯須熱吃,冷即難吃,神妙。此膠功用,皆謂今之阿膠也。故陳藏器云∶諸膠皆能療風止泄補虛,而驢皮膠主風為最。又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是牛皮,《本經》阿膠,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然今牛皮膠制作不甚精,但以膠物者,不堪藥用之。當以鹿角所煎者,而鹿角膠,《本經》自謂之白膠,云出云中,今處處皆得其法,可以作之。但功倍勞于牛膠,故鮮有真者,非自制造,恐多偽耳。
雷公云∶凡使,先于豬脂內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細碾用。圣惠方∶治妊娠尿血。用阿膠炒令黃燥為散,每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匕。梅師方∶妊娠無故卒下血不止。
取阿膠三爾炙搗末,酒一升半,煎令消,一服愈。又一方∶以阿膠二兩搗末,生地黃半斤搗取汁,頓服。宋王微桃飴贊云∶阿膠續氣。


《本草求真》平補 >> 阿膠

(畜)入肝補血通潤心肺與腎
阿膠(專入肝。兼入肺腎心)。味甘氣平。質潤。專入肝經養血。何書又言除風化痰。蓋以血因熱燥。則風自生。阿膠得阿井純陰之濟水。又得純黑補陰之驢皮。(宗 曰。驢皮煎膠。取其發散皮膚之外也。用烏者取烏色屬水。以制熱則生風之義。如烏卵烏雞之類皆然。)氣味俱陰。既入肝經養血。復入腎經滋水。水補而熱自制。故風自爾不生。(藏器曰。諸膠皆主風。止泄補虛。而驢皮主風為最。)又膠潤而不燥。膠性既能潤肺。復能趨下降濁。使痰不至上逆耳。至于痔漏腸風。衄血血淋下痢。(痢因熱成。)暨經枯崩帶。胎動癰腫。治克有效。亦是因血枯燥。伏熱而成。故能得滋而解。此為血分養血潤燥。養肺除熱要劑。不似首烏功專入肝。補血祛風。烏須黑發。而于肺經潤燥定喘則未及。鹿膠性專溫督與沖以益其血。而于肺經清熱止嗽則未有。龜膠力補至陰。通達于任。退熱除蒸。而于陰中之陽未克有補。古人云。阿膠養神。人參益氣。正謂此也。以黑光帶綠。至夏不軟者良。削炒成珠。或面炒。蛤粉炒。(去痰)蒲黃炒。(止血)或酒化水化為用。以山藥為使。惡大黃。牛膠功與阿膠相似。(陳自明云。補虛用牛皮膠。去風用驢皮膠。時珍曰。阿膠難得。真牛皮膠亦可權用。其性味皆。宜于虛熱。若鹿角膠則性味熱補。非虛熱者所宜。不可不詳辨也。)治能養血祛風。然總不如阿膠養血治風之為最耳。


《本草新編》阿膠

阿膠,味甘辛,氣平、微溫,降也,陽也,無毒。入太陰肺經,及肝、腎二臟。止血止嗽,止崩止帶,益氣扶衰,治勞傷,利便閉,禁胎漏,定喘促,止瀉痢,安胎養肝,堅骨滋腎,乃益肺之妙劑,生陰之靈藥,多用固可奏功,而少用亦能取效。唯覓真者為佳。
或疑阿膠煎膏,必取阿井之水,黑驢之皮以煎之,然而安得盡取黑驢之皮,彼地取雜驢皮以煎膏,亦可用乎?曰∶阿膠原取阿井之水,非必取黑驢之皮也。阿井生東方,取其天一生水,且其性急而下趨,清而且重,乃濟水之所注,取其去濁以祛逆痰也。用驢皮者,驢性最純,而皮則取其外現于皮膚,原不必取黑以走腎也。夫水入于腎,而皮走于肺,肺主皮毛,故用皮也。前人尚黑驢皮者,謂黑屬水,以制其熱則生風之義,反為蛇足矣。
或問阿膠益肺生陰,安得真者而用之?曰∶阿膠出于東阿者即真,不必問其真假。東阿之水,皆濟水之所注也。(〔批〕亦是,然出于阿井者,更妙。)
或問近人阿膠,多加藥品同煎,想更有益乎?曰∶阿膠之妙,全在濟水。若加藥味雜之,更失其義。本欲加藥味以取益,誰知反因藥味而失利乎。世人強不知以為知,半是此類也。


《本經逢原》獸部 >> 阿膠

甘平微溫無毒。辨真偽法∶以頂有鬃文極圓正者為真,折之沉亮,不作屑,不作皮臭,蛤粉炒成珠,經月不軟者為佳。東阿產者雖假猶無妨害,其水膠入木煤贗造,有傷脾氣,慎不可用。
《本經》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
發明 阿井本淄水之源,色黑性輕,故能益肺補腎。煎用烏驢必陽谷山中驗其舌黑、其皮表里通黑者,用以熬膠,則能補血、止血。《本經》治心腹內崩,下血安胎,為諸失血要藥。勞證咳嗽喘急,肺痿肺癰,潤燥滋大腸,治下痢便膿血,所謂陰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本草從新》原禽類 水禽類 林禽類 畜類 獸類 鼠類 >> 阿膠

平補而潤.
甘平.清肺養肝.滋腎補陰.止血去瘀.除風化痰.潤燥定喘.利大小腸.治虛勞咳嗽.
肺痿吐膿.吐血衄血.血淋血痔.腸風下痢.(傷暑伏熱成痢者、必用之、妊娠血痢尤宜.)腰酸骨痛.血痛血枯.經水不調.崩帶胎動.(或妊娠下血、酒煎服.)及一切風病.(藏器曰、諸膠皆能療風、補虛止泄、驢皮主風為最、宗 曰∶用驢皮煎膠、取其發散皮膚之外、用烏者、取其屬水、以制熱則生風之義也.)癰疽腫毒.(士瀛曰∶小兒驚風后、瞳神不正者、以阿膠倍人參服、最良、阿膠有神、人參益氣也、按阿井乃濟水伏流、其性趨下、用攪濁水則清、故治瘀濁及逆上之痰也.大抵補血與液、為肺大腸要藥.)胃弱作嘔吐.脾虛食不消者.均忌.用黑驢皮、阿井水煎成.以黑光帶綠色.頓之易化.清而不膩并不臭者良.蛤粉炒.(化痰.)蒲黃沙.(止血.)酒化.水化.童便和用.得火良.山藥為使.畏大黃.(月水不止、阿膠炒焦為末、酒服二錢、妊娠尿血、阿膠炒黃為末、食前、粥飲下二錢.)


《本草思辨錄》阿膠

阿膠為補血圣藥,不論何經,悉其所任。味濃為陰,阿膠之味最濃,用必以補,不宜補者勿用。白頭翁湯加阿膠,則曰下利虛極。內補當歸湯,則曰去血過多加阿膠。仲圣、孫真人皆有明訓。然非填補比,不得與熟地山藥同論也。阿膠以濟水黑驢皮煎煉而成,性易下行,且滑大腸,于下利非宜。何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下利?不知此乃滯下之熱痢,正借其滑利之功。故張潔古加減平胃散治熱痢,以膿多而用之。渴者非熱爍其液,即下焦陰液不上朝。
阿膠不能清熱而性下行,何能止渴;乃豬苓湯治發熱而渴,又治下利而渴,證不宜阿膠而偏佐以阿膠。不知此皆因熱而渴而利,水畜于中而熱與水得,液既大傷,更與以豬苓輩淡滲燥劫之物,液不幾涸矣乎。佐阿膠所以潤液而救豬苓輩之偏,非治其渴與利也。推之黃土湯燥濕,鱉甲煎丸破結,溫經湯行瘀,大黃甘遂湯下血逐水,亦斷非滋柔濁膩之阿膠所能為力。
蓋其補血潤液而下行,不致掣燥濕、破結、行瘀、下血、逐水之肘,且能輔其不逮,故有需于阿膠。若執黃土湯諸方,而以燥濕各事責阿膠,則何異捫燭扣 之見矣。


《本草崇原》阿膠

氣味甘平,無毒。主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
(山東兗州府,古東阿縣地有阿井,汲其水煎烏驢皮成膠,故名阿膠。此清濟之水,伏行地中,歷千里而發現于此井,濟居四瀆之一,內合于心,井有官舍封禁,發煮膠以供天府,故真膠難得,貨者多偽。其色黯綠,明凈不臭者為真,俗尚黑如漆。故偽造者,以尋常之水煎牛皮成膠,攙以黑豆汁,氣臭質濁,不堪入藥。)
(《本草乘雅》云∶東阿井在山東兗州府陽谷縣,東北六十里,即古之東阿縣也。《水經注》云∶東阿井大如輪,深六七丈,水性下趨,質清且重,歲常煮膠以貢。煮法必取烏驢皮刮凈去毛,急流水中浸七日,入瓷鍋內漸增阿井水煮三日夜,則皮化,濾清再煮稠粘,貯盆中乃成耳。冬月易干,其色深綠且明亮輕脆,味淡而甘,亦須陳久,方堪入藥。設用牛皮及黃明膠并雜他藥者,慎不可用。)
(余嘗逢親往東阿煎膠者,細加詢訪,聞其地所貨阿膠,不但用牛馬諸畜雜皮,并取舊箱匣壞皮及鞍轡靴屐,一切爛損舊皮皆充膠料。人間尚黑,則入馬料、豆汁以增其色。人嫌穢氣,則加樟腦等香,以亂其氣,然美惡猶易辨也。今則作偽者,日益加巧,雖用舊皮浸洗日久,臭穢全去,然后煎煮,并不入豆汁及諸般香味,儼與真者相亂。人言真膠難得,真膠未嘗難得,特以偽者雜陳并得,真者而亦疑之耳。人又以膠色有黃有黑為疑者,緣冬月所煎者,汁不妨嫩,入春后嫩者,難于堅實,煎汁必老。嫩者色黃,老者色黑,此其所以分也。昔人以光如 漆,色帶油綠者為真,猶未悉其全也。又謂∶真者拍之即碎,夫拍之即碎,此唯極陳者為然,新膠安得有此。至謂真者,絕無臭氣,夏月亦不甚濕軟,則今之偽者,未嘗不然,未可以是定美惡也。又聞古法先取野狼溪水以浸皮,后取阿井水以煎膠,野狼溪發源于洪范泉,其性陽,阿井水之性陰,取其陰陽相配之意,火用桑薪煎煉四日夜而后成。又謂∶燒酒為服膠者所最忌,尤當力戒。此皆前人所未言者,故并記之。)
阿膠乃滋補心肺之藥也。心合濟水,其水清重,其性趨下,主清心主之熱而下交于陰。
肺合皮毛,驢皮主導肺氣之虛而內入于肌。又,驢為馬屬,火之畜也,必用烏驢,乃水火相濟之義。崩,墮也,心腹內崩者,心包之血,不散經脈,下入于腹而崩墮也。阿膠益心主之血,故治心腹內崩。勞極,勞頓之極也。灑灑如瘧狀者,勞極氣虛,皮毛灑灑如瘧狀之先寒也。
阿膠益肺主之氣,故治勞極灑灑如瘧狀。夫勞極,則腰腹痛。灑灑如瘧狀,則四肢酸痛。心腹內崩,則女子下血也。心主血,肺主氣,氣血調和,則胎自安矣。滋補心肺。故久服輕身益氣。
(按∶《靈樞·經水》篇云∶手少陰外合于濟水,內屬于心。隱庵心合濟水之說,蓋據此也。李中梓謂∶《內經》以濟水為天地之肝,故阿膠入肝功多,當是誤記耳。)


《本草便讀》獸類 >> 阿膠

阿膠(圖缺)
用濟水以煎成.滌垢行瘀.功專治嗽.藉驢皮之功用.補陰益血.力主祛風.且能潤燥化痰.味甘咸而平性.并可入肝及肺.治痿弱與虛勞.(阿膠.用黑驢皮以阿井水煎成.阿井出山東.為濟水所伏流之處.其水清而且重.無論塵滓.皆可澄下.即以少許用攪濁水.亦能立清.黑驢皮皮可入肺.黑能入腎.血肉有情之品.使之金水相生.補養血液.肝為藏血之地.血足則肝木受榮.風邪自息.和合煎膠.為治虛勞咳嗽一切血證之要藥.味甘咸平.以清脆明亮.不腥穢.不柔軟者為佳.)


《本草經解》考證 >> 阿膠

一名傳致膠.本經阿膠.煮牛皮為之.今世惟重烏驢皮.療風勝諸膠.必用烏者.取色屬水以制熱則生風之義.貴阿井者.以濟水所注清而重.其性趨下.故治淤濁及逆上之痰.糯米粉炒成珠用.然真者難得.或依法汲咸苦井水.自造用可也.并造白膠法.俱詳綱目.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上品 >> 阿膠

味甘,平,微溫,無毒。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藥性論》云∶君。主堅筋骨,益氣,止痢。薯蕷為使。畏∶大黃。得∶火,良。《圣惠方》∶治妊孕尿血用


《名醫別錄》卷第一 >> 阿膠

微溫,無毒.主丈夫少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惡大黃,得火良.)
《本經》原文∶阿膠,味甘,平.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


《本草分經》手太陰肺 >> 阿膠

甘平,清肺養肝,補陰滋腎,止血去瘀,除風化痰,潤燥定喘,利大小腸,治一切血病風病,大抵補血與液,為肺、大腸要藥,傷暑伏熱成痢者必用之,胃弱脾虛者酌用,化痰蛤粉炒,止血蒲黃炒。


《本草擇要綱目》阿膠

【氣味】
甘平無毒.浮而升.陽也.入手少陰足少陰厥陰經.
【主治】
吐血衄血.血淋尿血.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疾.男婦一切咳嗽喘急.肺痿及癰疽腫毒.滋陰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大抵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阿膠之甘以補陰血也.


《本草害利》補肺 >> 阿膠

〔害〕膠性粘膩,胃弱作嘔吐者勿服。脾虛食不消者,亦忌之。
〔利〕甘咸平,清肺養肝,滋腎補陰,止血去瘀,除風化痰。
驢皮主風,善理風淫。取其烏色屬水,以制熱則息風之義。潤燥定喘,利大小腸,調經安胎,又兼治利,傷暑伏熱成痢者必用。妊娠血痢尤宜。大抵補血與液,為肺、大腸要藥。
烏驢皮膠。功用略同。
黃明膠,即牛皮膠。甘平補陰,潤燥活血,功同阿膠,可以權代。補虛用牛皮膠,去風用驢皮膠,同蔥白煮服,可通大腸,癰疽初起,酒燉分服四兩,則毒不內攻。
〔修治〕山東東阿縣,東北六十里有阿井。自十月至二三月,收取烏驢皮。用野狼溪河純陽水,浸四五日透,去毛洗刮潔凈,入銅鍋內,用阿井至陰之水熬煮,時時攪之,恒添水至極爛。提去浮面渣穢,待極清熬成膏,對光明透照,如琥珀色或光如壁漆黑色氣味清香,并無皮臭臊氣,夏月亦不溫軟,陳者良,此真阿膠也。
驢皮膠,取烏驢皮,浸消熬膠。黃明膠,用黃牛皮,浸消熬膏。其氣濁臭,而不清香。
今市中膠物,制作不精,故不堪用。今方法用面炒成珠,化痰,蛤粉炒止血,蒲黃炒或童便和化,以解其氣。如真阿膠,得趨下至靜之性,凡血熱則沸郁妄行,諸見血癥,遇此即止。
故用水溶化為佳。炒珠,恐亂其性也。井乃濟水所注,取井水煮膠,用攪濁水則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嘔,蓋濟水清而重,其性趨下,故治瘀濁及上逆之痰也。


《本草撮要》禽獸部 >> 阿膠

味甘平.入手太陰足厥陰經.功專清肺養肝.滋腎補陰.止血去瘀.除風化痰.潤燥定喘.利大小腸.治虛勞咳嗽.肺痿吐膿.吐血衄血.血淋血痔.腸風下痢.腰酸骨痛.血痛血枯.經水不止.妊娠尿血下血.俱以酒沖服.炒焦膠末良.小兒驚風后.瞳神不正.以膠倍人參服甚效.胃弱作嘔吐.脾虛食不消.及風寒而嗽者.均忌.蛤粉炒化痰.蒲黃炒止血.酒化水化童便和用.得火良.山藥為使.畏大黃.


《藥性切用》獸部(畜獸鼠) >> 阿膠

性味甘平,養陰潤燥,清肺豁痰,為虛勞咳、吐血專藥。化痰,蛤粉炒∶潤燥,生用大便不實,糯粉炒;用止血,蒲黃灰炒。東阿縣井水煎成,不特益陰潤燥,力能反濁澄清清痰止血,神速。


《藥鑒》阿膠

氣微溫,味甘平,無毒,降也,陽也。能保肺氣,養肝血,補虛羸,故止血安胎,止嗽止痢,治痰治痿,皆效。惟久嗽久痢久痰,及虛勞失血之癥者宜用。若初發邪勝者,不可驟用,恐強閉其邪,致生他證也。倘肺家要用,須用桑白皮同劑,以監制之,立效。何者?蓋阿膠斂肺之藥,桑白皮瀉肺之藥,以此監彼,但取阿膠之能,而瀉阿膠之斂故耳。若痢家要用,即多枳殼檳榔,無有不可,此又通變之妙用也。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主治指掌 >> 阿膠

君 畏大黃
阿膠,味甘平,性微溫,無毒。降也,陽也。其用有四∶保肺益金之氣;止嗽蠲咳之膿;補虛而安妊胎;治痿而強骨力。


《藥征續編》阿膠

主治諸血證。故兼治心煩、不得眠者。
【考證】
芎 當歸膠艾湯證曰∶妊娠下血。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不具。
大黃甘遂湯證曰∶水與血俱結在血室。
上三方,阿膠各二兩。
黃連阿膠湯證曰∶心中煩、不得臥。
黃土湯證曰∶下血、吐血、衄血。
上二方,阿膠各三兩。
豬苓湯證曰∶心煩、不得眠。
上一方,阿膠一兩。
據此諸方,則阿膠主治諸血證,心煩不得眠者明矣。然心煩有數證,不得眠亦有數證。
若無血證,則屬他證也。故法無血證者,皆為脫誤矣。
【互考】
芎 當歸膠艾湯證曰∶婦人有漏下者(上一證),有半產后,因續下血都不絕者(上一證),有妊娠下血者(上一證),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上一證)。按此條,古來未得其解。余嘗如此段落,分裁為四章,其義始明,其證亦可得治之。解曰∶婦人有漏下、腹中痛、心煩、不得眠者,此方主之。上第一章∶婦人有半產后、下瘀血、都不絕、腹中痛、心煩、或不得眠者,此方主之。上第二章∶婦人有妊娠下血、腹中痛、心煩不得眠、或頓仆失跌、或胎動不安者,此方主之。上第三章∶婦人有妊娠、腹中痛、漏胞、經水時時來、心煩、不得眠、或因房室所勞傷胎者,此方主之。上第四章∶以上諸證,皆女人妊娠、或半產、或產后下血、而心煩腹痛者,此方所宜治也。諸證當須有不得眠之候,然無血證,則非此方所宜也。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不具,但云產后下利。此方豈惟產后下利治之乎?凡本方證而下血、心煩、急迫不得眠者,此方主之。由此觀之,豈惟婦人乎?雖男子亦有熱利下重、大便血、心煩、急迫不得眠者,則宜用此方。夫下重者,下利重多也?非后世所謂痢病。肛門下墜、利急后重之謂也。蓋利急后重者,下利急迫重多也。古者便為之后,故后重者,下重也。下重者,下利重多也。是此方所治也。
黃連阿膠湯證曰∶心中煩、不得臥,蓋此方治下利腹痛、大便血、心中煩悸、不得眠者。
夫黃芩之于下利,黃連之于心中煩悸,芍藥之于腹中痛,主以治之。惟阿膠之于心煩、不得眠、亦不見血,則無所奏其效。然則此方治下利腹痛、心中煩悸、不得眠而見血者明矣。若不見血而施此方,豈其謂之得其治法乎?
大黃甘遂湯證曰∶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者,是乃此方所主也。《脈經》敦狀作敦敦狀,敦音堆,敦敦者,不移不動之謂也。若作敦狀,則敦音對,器名。 按∶其此證謂之有血亦非也。謂之無血亦非也。然謂之小便微難,則謂之非血亦非也。是所謂因法立略,因略取法,法略相熟。則雖未見其血,亦有此證,則施此方。施此方,則血自下。血自下,而后其證自差。故仲景曰∶其血當下,其此可謂之略而已。夫略也者,不熟其法,則不可得此者也。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此章蓋后人所妄添也。生后,產后也。產后若有前證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水血本無二,血是指瘀血,血室謂其分位。義屬想像臆度,今不取焉。夫水血若有二,則仲景何其不謂水與血當下乎?今謂其血當下者,是水血無二之謂也。醫者其思諸。
豬苓湯證曰∶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主之。又曰∶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主之。夫少陰病者,脈微細、但欲寐也。又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是雖今見此少陰本證,若其人有血證,則心煩不能眠也。故見其下血,而后施此方,則未嘗有不差者。若不見其血下,則雖屢施此方,亦未嘗見奏其功者,數試數驗,不可不知矣。
【辨誤】
阿膠,后世有補血之說。然今讀諸家本草,其所主治,皆是在于治瘀血也。凡久年咳嗽、赤白痢下下血、吐血、咯血、衄血、嘔血、老人大便秘結、或小便淋瀝、及見血、婦人經水諸變、妊娠之病,無不屬瘀血者。古方既然,后世諸方,皆然宜矣。今醫見之,謂之補血藥。
雖然,以余觀之,謂之化血而可也。何以言之?則阿膠配之豬苓、澤瀉、滑石,則瀉瘀血于小便;配之大黃、甘遂則下瘀血于大便;配之黃芩、黃連,則除瘀血心中煩者;配之甘草、黃柏、秦皮、白頭翁,則治瘀血熱利下重者;配之當歸、芎 、地黃、芍藥、艾葉,則止瘀血腹中 痛者;配之術、附子、黃土,則治瘀血惡寒、小便不利者。由此觀之,則豈謂之補血可乎?后世皆見其枝葉,而不知其根本。醫之所以誤治者不亦宜乎?
【品考】
阿膠以阿縣所制者為名。今華舶來之物數品,入藥當以黃透如琥珀色為上品。或光黑如漆,不作皮臭者為良。若真物難得,則此邦皮膠黃透,夏月不濕軟者可權用。


《本草乘雅半偈》阿膠

(本經上品)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
【核】曰∶東阿井,在山東兗州府陽谷縣,東北六十里,即古之東阿縣也。水經注云∶東阿井大如輪,深六七丈,水性下趨,質清且重,歲常煮膠以貢。煮法∶必取烏驢皮,刮凈去毛,急流水中浸七日,入瓷鍋內,漸增阿井水,煮三日夜則皮化,濾清再煮稠,貯盆中乃集爾。冬月易干,其色深綠,且明燥輕脆,味淡而甘,亦須陳久,方堪入藥。設用牛皮,及黃膠
【 】曰∶取義在水,仍存井名。膠者,已成之質也。一名傅致,如言傅會致使。會之始至也或云濟水所注,蓋濟為楚,隱則伏流,顯則正出,正出者涌出也。與阿水質之清重,性之下趨,似不相符,難考其所從來矣。驢力在臚。臚,腹前也。亦黑也,皮也。顧力在臚,色專者黑,精專者皮耳。緣水性之下趨,協皮革之外衛,藉火力以成土化,從下者上,從外者內矣。雖轉甘平,仍含本有咸寒,故走血以主內崩,此衛不將營,營將安傅乎。乃至形藏失其濡潤,遂成藏之五勞,形之六極,以及四肢經隧,或涸或污,酸且痛也。陰不足,則陽下陷。陽不足,則陰上乘。上乘下陷,故灑淅惡寒,輒復發熱如瘧狀。下血即血崩,血濡則胎固,專言心腹腰腹者,驢力在臚故也。經云∶陰者藏精而起亟,陽者衛外而為固,阿膠兩得之矣。
(緣水性之下趨,協皮革之外衛,藉火力以成土化。正所謂傅會致使,會之使至也。
從下者上,指下趨之水,藉火力而上炎。從外者內,指外衛之皮革,藉火力而內向。外之合內,下之從上,中黃之位乎。)


《本草圖經》阿膠

阿膠(圖缺),出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故名阿膠。今鄆州皆能作之,以阿縣城北井水作煮為真。造之,用阿井水煎烏驢皮,如常煎膠法。其井官禁,真膠極難得,都下貨者甚多,恐非真。尋方書所說∶所以勝諸膠者,大抵以驢皮得阿井水乃佳耳。《廣濟方》療攤緩風及諸風手腳不遂,腰腳無力者,驢皮膠炙令微起,先煮蔥豉粥一升,別貯,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內膠,更煮六、七沸,膠烊如餳,頓服之。及暖,吃前蔥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嘔逆。頓服三、四劑即止。禁如藥法。又膠之止泄,得蠟、黃連尤佳。《續傳信方》著張仲景調氣方云∶治赤白痢,無問遠近,小腹 痛不可忍,出入無常,下重痛悶,每發面青,手足俱變者。黃連一兩去毛,好膠手許大,碎蠟如彈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先煎膠令散,次下蠟,又煎令散,即下黃連末,攪相和,分為三服,惟須熱吃,冷即難吃,神妙。
此膠功用,皆謂今之阿膠也。故陳藏器云∶諸膠皆能療風,止泄,補虛,而驢皮膠主風為最。又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是牛皮。《本經》阿膠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然今牛皮膠制作不甚精,但以膠物者,不堪藥用之。當以鹿角所煎者,而鹿角膠,《本經》自謂之白膠,云出云中。今處處皆得其法,可以作之。但功倍勞于牛膠,故鮮有真者,非自制造,恐多偽耳。


《藥籠小品》阿膠

補血清熱,止血妄行,為血分要藥。
蛤粉炒,但真者絕少。
黃明膠治瘡疥血虛,不肯結痂。


《長沙藥解》阿膠

【本經】味甘平。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一名傅致膠。
味平,入足厥陰肝經。養陰榮木,補血滋肝,止胞胎之阻疼,收經脈之陷漏,最清厥陰之風燥,善調乙木之疏泄。
《金匱》膠艾湯阿膠二兩,干地黃六兩,芍藥四兩,當歸三兩,芎?二兩,甘草二兩,艾葉三兩。治妊娠胞阻,腹痛下血。以乙木不達,侵克己土,是以腹痛。乙木郁陷,而生風燥,疏?泄失藏,是以下血。膠、地、歸、芍,養血而清風燥,甘草補中而緩迫急,芎疏木而達遏郁,艾葉暖血而回陷漏也。
膠姜湯阿膠、干姜。原方闕載,今擬加甘草、大棗、生姜、桂枝。治婦人經脈陷下,滴漏墨色。以脾腎陽虧,風木郁陷,經寒血漏,色敗而黑。阿膠滋風木而止疏泄,干姜溫經脈而收陷漏也。
乙木生于癸水而長于己土,水溫土燥,則木達而血升,水寒土濕,則木郁而血陷。木氣抑遏,不得發揚,于是怫郁而生風燥。凡諸腹痛里急,崩漏淋利之證,無不以此。
風木之性,專于疏泄,泄而未遂,則梗澀不行,泄而太過,則注傾而下。阿膠息風潤燥,養血滋陰,豬苓方在豬苓。薯蕷方在薯蕷。黃土方在黃土。溫經方在茱萸。白頭翁方在白頭翁。炙甘草方在甘草。鱉甲煎方在鱉甲。黃連阿膠方在黃連。大黃甘遂方在大黃。諸方皆用之,以滋乙木之風燥也。其性滋潤凝滯,最敗脾胃而滑大腸,陽衰土濕,飲食不消,脹滿溏滑之家,甚不相宜。必不得已,當輔以姜、桂、二苓之類。
蛤粉炒,研用。